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麥克白》中,麥克白夫人在參與了謀殺之后,不斷地洗手,試圖洗掉自己的負罪感,甚至在洗干凈手之后依舊覺得自己的手沾滿鮮血,不斷地擦拭。可見,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認為清洗不僅能洗掉污漬,也能洗掉心理上的內疚或自責等負面情緒。而這并不僅僅是文學上的創作,而是莎士比亞洞察了個體的心理活動,因此有研究者將這種現象命名為“麥克白效應”。

麥克白效應——洗掉內疚感
在我們的日常習語中,“骯臟”這個詞的使用已經超出了物質上的污漬范疇,比如道德污點、個人信用污點、犯罪污點等。同時,清洗一類詞匯的用途也隨之擴大了起來,比如“洗白”一詞廣泛用于各種語境當中。其實,看似簡單的習慣中,卻折射著我們的內心想法,即希望通過清洗的方式減少自己的負面感受。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鐘晨波教授就通過幾個實驗證實了人們的“洗白”傾向。在實驗1中,研究者先讓被試者詳細地回憶一件有違道德的事情,或者是未違背道德的事情,并描述一下他們想到這件事情的感受或情緒,之后他們會做一個“詞語完成”的測驗,即他們會看到一個單詞中的部分字母,然后將其補全。研究者通過巧妙的設計,使得該補全任務既可以補充為與清潔相關的詞語,比如“洗滌”“淋浴”“肥皂”,也有可能把單詞補全為“希望”“動搖”和“步驟”,結果表明,回憶不道德事件的參與者的補全詞語更多與清洗有關。
在實驗2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抄一段話,其中描述的可能是無私的行為,比如幫助他人,也可能是不道德的行為。抄寫結束后,被試者需要填寫一份問卷,闡述其是否想要得到某個物品。在研究者提供的選項中既有與清潔有關的物品,比如洗發水、牙膏、洗滌劑等,也有無關的一些東西,比如便利貼、CD機、士力架等。結果如作者所預期,抄寫非道德故事的參與者對于清潔系列物品的渴求度更高,但是對于非清潔物品,兩組參與者沒有差異。
研究者又做了一個實驗來討論,清洗能否減輕個體的內疚感,能否“洗掉”道德上的污點。在實驗中,被試者先進行違背道德事件的回憶,在回憶之后,部分參與者可以使用消毒濕巾擦手,另外一部分則沒有。然后研究者詢問其是否愿意無償參加另一個實驗或者開導一位情緒低落的人,結果表明,在未清潔組有73.9%的人愿意去提供幫助,而使用了消毒濕巾的個體,僅有40.9%的人愿意提供幫助。研究者又進行了后續的實驗,發現“洗手行為”使得個體道德評價水平也上升了。在另一個實驗中,參與者首先抄寫了一段話,分到清潔組的被試者抄寫的是:我的頭發干凈又輕盈,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我的衣服就像新的一樣,我的鞋子一塵不染,我從未感到如此干凈。另外一組抄寫的則是完全相反的內容:我的頭發又油又重,我聞到了臭味,我的衣服上滿是油漬,我的鞋子沾滿污泥, 我從未感到如此骯臟。在完成抄寫后,兩組先完成一個對自己的評價,即自己跟大學里的其他同學相比,在一些特質上(比如領導力、智力、吸引力、道德水平等)處于什么樣的水平。接下來,對一些社會問題的道德性進行評價,其中有一些是爭議性比較大的話題,比如墮胎、同性戀等,有一些則是影響相對較小的問題,比如隨手扔垃圾。結果發現在個體評價上,清潔組對自己的道德水平的評價更高,不過在其他特質上則沒有差異。在社會問題評價上,清潔組與骯臟組相比給出了更低的分數。閱讀“清潔文字”會影響個體的道德水平評價,使清潔組給自己的評價更好,對于社會道德問題卻給出了更嚴格的分數,似乎被試者把自己提到了一個更高的道德水平。
洗手讓人恢復樂觀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的相關研究發現,在人們經歷不愉快的事情后,洗手能夠讓個體更加樂觀。研究人員將實驗參與者分成3組,在第一個實驗中,其中兩組都要完成一個很難的任務,在兩組都失敗后,為了強化他們的挫折感,還告知他們有超過90%的人的成績都比較好。接下來,其中一組被告知由于衛生的原因讓他們用香皂洗一下手,而另一組則沒有這樣的安排。在第二個實驗開始前,讓這兩組個體評定一下他們對完成下面這個實驗的樂觀程度,結果發現洗手的實驗參與者對自己在接下來的測驗中的成績更加樂觀。那么實際結果如何呢?除了上面的兩組外,還有一組個體也參加了接下來的這個測驗,任務和第一個實驗相同,只是相對比較簡單。結果卻令人詫異,盡管洗手一組更加的樂觀,但是這個測驗中,卻和第三組的成績相當,未洗手組的成績最高。即盡管洗手能夠提高個體的樂觀水平,但同時也降低了個體的認知表現。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因為洗手在降低個體的內疚感的同時,也降低了個體努力的動機,或者妨礙其將第一階段學習到的問題解決策略應用到下一階段。
洗手與冒險
“洗手帶走的不僅僅是負面的感受,甚至也能夠帶走好運”,這句話看起來迷信色彩濃厚,但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的確有這樣的想法。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了洗手與運氣之間的有趣聯系。
研究人員先讓被試者回憶一件與運氣有關的事情,比如偶爾買彩票并且中獎了,或者是運氣差的事情,比如一直買彩票卻未中獎,并且描述一下他們當時的感受。接下來讓他們進行一項產品評價的任務,其中一個物品是消毒濕巾,一半的個體可以使用該濕巾,但另外一半不能。在這部分完成后,被試者需要參與一個管理決策任務,假設他們是一個計算機生產商,現在研發部門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他們要決定是接受還是拒絕。如果他們拒絕,那么今年的利潤和往年一樣為2000萬美元;如果接受改進,那么新產品在消費群體中接受程度如何是不確定的。有75%的可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利潤將會增加400萬~2400萬美元;也有25%的可能消費者不看好新的產品,利潤將會下降800萬~1200萬美元。
研究者發現,個體做出怎樣的決策會受回憶事件性質以及洗手與否的交互影響。對于回憶好運事件,并且沒有使用濕巾的個體,有77%的人會選擇接受建議;回憶運氣差事件的個體則正好相反,用濕巾擦手的個體(73%)更可能選擇冒險的策略,而沒有用濕巾的個體,只有36%的個體會選擇冒險的選項。由此可見,清洗對人們的影響已經超越了道德范圍,深入到了認知層面。
一個簡單的清潔動作,卻能夠消除我們的負罪感,帶走我們的負面情緒,不過同時也可能會帶走好運。看似迷信的想法,其影響卻擴大到了認知層面。或許,我們不得不屈服于這樣的力量,但是如果能夠意識到這是一種認知定勢,巧妙的利用,或許也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