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基因只有30000~50000種,甚至還沒有小麥、玉米的多,許多物種的全基因組測序的結果也表明,基因數量的不同對于物種的構造并沒有太多的貢獻,因此如果從基因數量差異入手尋找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差別,結果必定錯誤。
1921年,一個叫西奧菲肋斯·佩因特的美國醫生,將幾個精神病人自虐切割的睪丸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發現,那些只有一套基因組的精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似乎為24。30多年后,人們運用更好的儀器,清晰地看見人的染色體只有23對。在當時,這是一個沖擊宗教界的發現,因為在當時所有的猿亞目動物中,染色體數目都是24。并且之前傳說約柜的血液也是24對。80年代,由于核型分析技術的發展,可以將人和靈長類的染色體進行詳細比較,發現染色體幾乎都能一一對應,只有人類的2號染色體看起來完全是猿類的兩條中等大小的染色體首尾相連融合后(羅氏易位)的新產物!這就類似64染色體的家馬和66染色體的普氏野馬的基因差異。

為什么會選擇出2號染色體?分子進化方式給我們帶來了解釋。基因是自私的,被選擇的條件是基因締合模式更容易傳遞下去。人類祖先與黑猩猩的分支進化出現在500萬年前的更新世。某一部分可能逆轉錄病毒感染的猿祖先留下了后代后就撒手“猿寰”了,這些新生的“猿”看起來有點不同:它們的腳不再是與黑猩猩一樣那么彎曲,而是更加平板狀,不再適合四足奔跑,更適直立;它的矢狀脊也消失了,大腦變得更大,同時,牙齒的咬合力降低了。那時,它們的基因與自己的先輩并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少了一條染色體:雖然人類的基因中也有X0,XXY,甚至XXXY等不同數目,來自上輩病態的改變使其中兩條染色體連在一起后就從此無法分開。這樣的染色體畸變,因為沒有造成表達區基因功能的缺陷,只是使他們的身體激素分泌出現異常,甚至改變了身體的發育模式。他們(而不是它們)站得更直了,在陸地上可以直立奔跑了,獲取環境信息的量更多且更快了。這一切都刺激了智能的提高。
造成這些的是染色體數量的改變,這就是所謂的生殖隔離的開端,使兩個不同的群落最終成為兩個不同的物種。就像野豬在全世界有27個亞種。亞種間和亞種內核型都有一些差異,染色體數(2n)在36~38之間,如西歐野豬2n=36或37,日本野豬2n=38,彼此間雖然染色體數不同,但是沒有繁殖障礙。染色體數為56的野牛與染色體數為60的黃牛雜交后也有可育后代,卻是不同的亞種。古猿與現代人類的分歧時刻,也許就發生在兩條黑猩猩染色體融合的瞬間,那一刻,被稱為“2號染色體”的一條新染色體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物種也就隨之誕生。2號染色體正是人類從類人猿中脫穎而出的鑰匙!
(作者:陳青山)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