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如何給魚做手術?

    前不久,澳大利亞的一家動物醫院為一條名為喬治(George)的10歲老金魚做了手術,切除了腦瘤,這臺手術歷時45分鐘,按照醫生的話說,算是臺高難度的手術。

    不得不說,對金魚這種體態渺小的動物手術,加大了操作難度,操作者的手稍微抖動都有可能造成創傷過大,而且金魚的體型處于不管使用還是不使用放大操作設備,都讓人很不爽的狀態……另外的問題就在于,必須在脫離水的手術臺進行,而這家伙不能呼吸空氣,必須要維持水流從它的嘴通入,然后再從鰓流出……手術后,魚要被放回到水中,水對傷口是有侵蝕作用的,盡管億萬年來,魚類在進化的路上已經有所適應。

    和所有的其它手術一樣,給魚類做手術同樣要在消毒或無菌環境下進行,不論是手術者的手、手術用具還是手術臺,都需要消毒或滅菌,這可以手術感染的幾率。被手術的魚要先進行麻醉,麻醉的方法很多,如使用電流或低溫等物理方法,也可以注射麻藥,還可以將麻藥混合在水中,通過魚鰓里豐富的毛細血管將麻藥帶入魚的體內。不過,麻藥的用量要控制好,少則起不到麻醉效果,多則可能引起死亡。但如果麻藥不足,魚在手術中有了即將蘇醒的征兆,也可以將麻藥混合在為其供應的水流中,通過鰓來補充麻醉。

    影響手術的成功的很多環境因素很多,因魚而異,但毫無疑問,溫度是一個制約因素,如褐鱒(Salmon trutta)手術及護理的溫度超過18℃后,會在數小時內死亡。手術后要縫合傷口,縫合線應采用天然材料,避免使用醫用真絲編織絲線,后者在如錦鯉等魚身上較易引起皮膚反應。對于體壁較厚的魚,應該進行雙層縫合,這樣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感染。之后,將魚置于經過潔凈、氧氣充足、溫度適宜且經常更新的水中,進行康復觀察,如果沒有必要,不要使用抗生素。待傷口愈合后,方可將魚放回原來的生活環境中,剛剛完成手術的魚不能直接釋放回自然環境。陸生的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手術和人的差不多,只是有皮毛動物的要先把手術部位的毛剔干凈,剃毛面積要大于手術部位面積150%。

    但由于大多數魚繁殖速度快,產卵量多,為治病給魚做手術的時候并不太多……但很多時候要給魚類安裝跟蹤定位器,也就是給魚安上小型定位設備,我們就可以接收信號,確定魚的位置了。通過它,我們就可以確定魚類的洄游路線、行動規律等,也可以借此找到魚群。跟蹤定位器的安裝也會給魚類帶來麻煩,如影響游泳的平衡、增加阻力,也會增大被捕食者獵殺的幾率,一些外露的跟蹤器也有可能被水草纏住……早期的外露式跟蹤器很可能給被標記的魚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是由于魚兒一旦被釋放后就不易再跟蹤觀察了,所以有關的報道和研究較少,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信號源長時間不再移動,人們就認為這條魚已經死亡……現在,一些信號跟蹤器是通過手術植入魚體內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些不利影響,但仍不可能完全消除,有證據顯示魚在被植入追蹤器后,體內的生化指標會發生變化。毫無疑問,對魚來講,植入的追蹤器越小越好,應綜合考慮追蹤器的形狀和大小,要與具體物種和研究目的對應,如對于大翻車魚(lepomis marcrochirus)這樣扁平的魚類,植入的追蹤器最好也扁平的。手術植入后,康復的魚類要立即放回到自然環境中,而不是再飼養觀察一段時間,這樣可以減少對魚正常行為的影響。

    那些被放生的魚,大多數情況下會馬上加速游走,再也不愿意在這地方停留哪怕一刻……不過也有少數“萌呆”會在放生地點賴上一會兒,甚至會游蕩上幾天……

    • 發表于 2014-10-09 00:00
    • 閱讀 ( 864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