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數字有吉兇之分?

    數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言語交際中經常使用的文字。各民族在對數的運用過程中,認為數是神秘莫測的,因而也就把數字神秘化,賦予其神圣的性質。于是在人們的觀念里,數字也就有了善惡之別和吉兇之分。

    吉祥的數字

    吉祥的數字一般是雙數,結婚時忌諱選單日子,大概是怕有鰥寡之災吧。廣州春節家家必備金桔,它象征“大吉大利”,而在金桔市場上,那些標價兩元八(諧“雙發”)、八元八(諧“發發”)、十八元(諧“實發”,“實”在粵語中是“一定”的意思)等價格的金桔尤為搶手,正反映了人們對“八”這個數字的偏愛。特別有意思的是對電話號碼的關注,人們非常愿意要“八”與“六”,“八”與“發”音諧,“發”就是“發財”,多好;“六”是順,“六”和“六”連著更好,六六大順嘛!

    忌諱的數字

    從“一”開始就有忌諱,原因很簡單,“一”是單數。所以在給結婚或者祝壽人家贈送禮品的時候,一定要禁止送單數,以寄予好事成雙的愿望。相反,有的民族還忌諱數字“二”,如給死者家或者病患者送禮表示慰問時,就忌雙數。滿族、朝鮮族忌雙日子出殯,其用意很明了,不希望不幸或痛苦再次降臨,壞事成雙。對“三”和“四”的忌諱也很普遍,因“三”與“散”諧音。揚州人做壽也忌諱這個數,所謂男不做“三”,女不做“四”,指年齡的“三十”和“四十”。一層意思是“三十”和“四十”年歲不大,不應該做壽;另一層意思是“三”和“散”、“四”和“死”諧音,不吉利。

    西方的數字禁忌

    西方有些數字禁忌是我國沒有的。西方最富神秘性和迷信色彩的不祥數字是“十三”,人們在多層建筑和醫院病房的標號上對“十三”都避之惟恐不及;有些航空公司沒有第十三號班機,旅館沒有第十三號房間;海員們厭惡在十三號啟程。為什么西方人對“十三”這個數字如此懼怕?這可能與古代北歐關于煞神起源的傳說有關。相傳有十二位北歐神只聚餐,煞神不請自來,于是一桌坐了十三位尊神,餐后煞神惡作劇,害的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靈喪生。另外,出賣耶穌的猶大因為遲到,在最后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個人,于是,“十三”便成為不吉利的數字。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設法不與“十三”這個數字遭遇。

    十三號又逢星期五,則就更加不祥了。因為星期五也被認為是兇日,這可能與圣經的某些記載有關。有些古手抄本上記載夏娃和亞當被蛇引誘偷吃智慧之果時逢星期五,她和亞當被逐出伊甸園也是那一天;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也是星期五,因此,這一天一直就被認為是罪惡累累的。在平時,人們就形成不在星期五結婚、啟程旅行、喬遷新居、開始新的工作、剪指甲或翻動床墊的習尚。在19世紀以前,星期五曾是行絞刑之日,絞人的劊子手的薪金是十三個錢幣,絞環有十三個繩圈,絞臺有十三級等。正是如此多的歷史文化因子積淀成許多西方人對數字“十三”和星期五的恐懼。

    忌諱的數字是因為人們認為它們對人有危險,不是孤獨、離散、破財,就是臨終死亡,都是大不吉利的。它們的影響力至今仍十分強大,當今各大商場衣物上的標價,非“六”即“八”,反映了人們發財和長壽的良好愿望,也是人對自身本能保護的表現。但是,這類禁忌同樣沒有科學道理,完全是人們“心造的幻影”。

    • 發表于 2014-10-11 00:00
    • 閱讀 ( 1024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