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認為,人的智力是天生的?人的性格一成不變?又或者,你相信只要通過努力,我們就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事實上,這些不同的信念將會對你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
一、成長心態 PK 固定心態
關于智力的信念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所提出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與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成長心態指的是相信智力是可塑的,可改善的。固定心態則是指認為智力是絕對而不可改變的。成長心態者相信出色的表現來源于努力,固定心態者則認為成功完全取決于先天的能力。這兩類不同的心態將對個體的學習、決策、毅力等產生不同的影響。已有的研究表明,成長心態者擁有更高的學業成就,其中原因不難理解,根據這兩類心態的定義,我們容易推測,在經歷挫折后,成長心態者更容易堅持,而固定心態者更容易放棄,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在學習等方面的差異。

相比于固定心態,成長心態似乎更具功能性。一項研究更是發現,誘導出成長心態——告訴一個人努力可以克服先天不足——將導致大腦的積極變化,即使這樣的信息并不完全正確。
在這項研究中,密歇根州立大學的Hans Schroder等人首先讓大學生參與者閱讀關于智力的不同觀點的文章——從而誘導出成長心態與固定心態。一部分大學生閱讀的材料講述的是智力來源于先天,是不變的;另一部分大學生閱讀的材料則講述智力來源于后天,是可塑的。接著,大學生參與者要完成反應時測驗,同時會記錄腦電圖。
結果顯示,閱讀智力來源于先天的固定心態組大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在他們的反應上,然而這些注意與他們的犯錯后行為調整無關。相反,另一組閱讀智力來源于后天的成長心態組大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任務相關刺激,而這些注意與犯錯后表現有著強烈的聯系。換句話說,成長心態組大學生在犯錯后大腦的反應更加積極,更有效率,或許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下次能做得更好。簡而言之,這個實驗證明了不同的心態會對大腦活動與認知控制產生不同的影響。
這項研究是不是和德韋克過去的實驗很像呢?告訴孩子“你很聰明”與“你很努力”導致了孩子們在犯錯后截然不同的表現,那些被夸獎“你很努力”的孩子們比被夸獎“你很聰明”的孩子表現得更好,這便是成長心態與固定心態對行為的不同影響。
當然,相信大腦能像肌肉一樣得到訓練這樣的說法并不準確,但我們的大腦似乎更愿意去相信事實就是這樣。
擁有固定心態可能會對我們的自尊造成影響——讓我們變得自卑。因為信仰智力不變意味著無論怎么努力,我們都無法超越先天因素的限制,對于任何形式的競爭,我們容易聽天由命,遇到挫折時也更容易放棄。相反,認為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不論天生資質如何,只要愿意努力,你就會成功,這樣的想法雖然也并不準確,但卻有許多好處。
二、性格的增量論 PK 性格的實體論
再說說性格,相信性格一成不變也會讓人苦惱,如果你曾被貼上“失敗者”、“膽小”、“懦弱”、“羞怯”這樣的標簽,而又深信這些特點將伴隨一生而無法改變,那么可想而知,這會給你帶來多大的困擾。
許多性格特質之所以會成為一種痛苦,是因為它與社會價值觀相左,最為常見的是內向者對于自身性格的困擾。蘇珊·凱恩(Susan Cain)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開篇便提到,如今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外向理想型的社會,這意味著,社會所的推崇的是外向健談的個性,如果你性格內向,那么你就需要努力讓自己變得外向,從而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具競爭力。這樣的價值取向,給無數的內向者帶來了深深的困擾。然而,蘇珊·凱恩在書中接著會告訴你,內向者也有許多優點,他們也有獨特的性格競爭力。

有時候,除了來自社會環境的壓力,高社交需要的內向者可能會有純粹的來自內心的壓力,他們會由于自己在人際交往上的糟糕表現,而渴望做出性格上的超越。
當然,內向者也各有各的不同,他們有的渴望外向,有的則安于內向,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內向者都對自身性格不滿并追求外向。雖然會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仍然有許多內向者安于自身的個性,甚至很享受現有的狀態。
那么,就那些對自己的性格不滿,渴望做出改變的人而言,他們是否也持有與智力相似的成長心態與固定心態?這些信念又會對他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埃默里大學的Adriana Miu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David Yeager在一項研究里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們試圖知道,關于性格可塑與否的信念是否會影響青少年抑郁癥狀。研究共招募了599名剛步入高中的學生。首先,研究者通過CDI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測查這些學生的基線抑郁水平。接著,學生被隨機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里,實驗組的學生通過富有信服力的材料了解到性格是可以改變的,控制組的學生則在材料里獲悉運動能力是可以改變的。大約9個月后,研究者再次使用同一量表評估學生們的抑郁水平,結果顯示,控制組的抑郁水平明顯上升,且控制組的整體抑郁水平比實驗組高出40%。
和智力的信念相似,這個實驗證明了,誘導學生相信性格是可變的顯著減少了學生在升學過渡期所產生的抑郁癥狀。

在心理學中,相信性格可塑的信念我們稱之為性格的增量論(incremental theory of personality),相信性格不變的信念我們稱之為性格的實體論(entity theory of personality)。事實上,之前提到的成長心態也可視為增量論,而固定心態可視為實體論。不難發現,關于性格與智力的信念有共通之處,無論是性格還是智力,過分地相信這些特性是天生的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困擾,當然,認為后天努力可以改變一切也并不客觀。
在這里,我們不妨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BT)的觀點來看待這些信念。CBT認為,一個合理的想法應當同時參考準確性(accurate)和有益性(helpful)兩個標準。暫且不論增量論與實體論誰更準確,單純從有益性上考慮,許多研究會告訴你:增量論更勝一籌。所以,如果你篤信人的性格與智力一成不變,也感受到了這些想法帶來的負面影響,那么不妨思考一下另一種可能性。
(作者:太樂哦)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