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是身體和精神產生疲勞的表現。其實玩也會導致疲勞,只要你在玩和學習中投入同樣的注意力,一段時間后都會感覺到疲勞。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多數情況下,學習是邊學邊累,而玩是玩完了才累。

好像很不公平?沒轍,這是兩者的獎勵機制不同導致的。
以電腦游戲為例,在很多的游戲進程中,各式各樣的獎勵不斷出現,如經驗、金錢、裝備等,這些游戲的正面反饋,促進人腦內相關的神經遞質如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幫助細胞傳送脈沖,負責大腦的情緒、感覺等)等的釋放,讓人感到喜悅,同時也使得神經興奮性增加。于是人愿意一直追求這種喜悅感,并繼續玩下去以保持這種神經興奮。此外,多數游戲的刺激性也會促使體內的某些激素如腎上腺素等的釋放,使心跳加快、代謝增強,這樣血液能更有效地輸送到大腦和肌肉中,保證氧含量,帶走代謝廢物——總之一句話,讓你更精神抖擻了。其他的娛樂活動,也都多多少少有類似的效果。然而,娛樂活動一結束,刺激性的反饋一消失,失去為了保持神經興奮和身體緊張而消耗的能量,就會導致疲勞。
相比之下學習真地枯燥得多。在多數學習過程中,我們不會馬上得到獎勵。即使好好學習會帶來的一些好的結果,例如考試成績好、工作出色,那也要很久以后才能體現出來。而且大多數時候,我們對所學的內容興趣并不大,更多只是為了應付,應付作業、應付考試、應付考研,這些并非我們能產生喜悅感并真正想去做的事情,都難以對大腦產生足夠的刺激,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即使注意力只集中了半個小時,也會慢慢地就感覺到疲倦。
所以,玩比學習的時候更精神,不是你的錯,不過是與生俱來的天性。純靠毅力去克服這種天性,并非一件明智的事情,用點小手段有時候比單純的咬牙堅持用“夢想”激勵有效得多。例如,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人為地引入刺激性的反饋。如為學習目標劃分步驟,每完成一個階段,就會產生完成了一個任務的喜悅感;或者給自己一點適當的獎勵,如學完就去休息會兒,或是吃頓好的。再比如,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把剛學會的東西向朋友講述,不但加深印象,而且從別人處得到反饋,也算是一個緩解疲勞的好方法。
總之,不要陷入“學習—犯困—勉強學習—更困”的死循環中就好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