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有的人就是喜歡攻擊別人?

    攻擊行為是人類社會的一個主要問題。什么是攻擊?心理學上,攻擊的定義是一切有可能傷害他人的行為。它具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包括生理攻擊、言語攻擊、憤怒以及敵意。接下來我們就探索一下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1、弗洛伊德:人類具有攻擊的本能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具有死的本能,正是基于這個本能,人們有了攻擊的天性。攻擊可以向內轉化為自毀行為,或是向外轉化為對他人的攻擊。攻擊是不可能被消滅的,因為它的表達是一種宣泄。當我們向外對他人或向內對自我進行攻擊時,被抑制的攻擊本能就減少了;當它再次升高時,又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最近爆紅的某漫畫就引發了大眾的攻擊行為的宣泄,出現了各種版本的《媽媽再打我一次》。無論是創作者還是圍觀群眾,都能從漫畫中得到攻擊的快感。

    2、洛侖茲:攻擊本能具有進化意義

    諾貝爾生物學獎獲得者洛侖茲認為,攻擊本能具有進化學上的意義。由于攻擊可以幫助雄性動物得到想要交配的對象,以及幫助雌性保護子女,所以自然選擇定律使得這些攻擊形式得以延續。

    3、其他觀點

    a.生理攻擊受雄性激素以及其他生物化學因素影響(女性也有雄性激素,男性也有雌性激素)。

    b.人類攻擊和犯罪行為中似乎有很重要的遺傳基因因素。某些特定的反社會攻擊行為具有高遺傳性,而且在家族中的表現很明顯。

    神經學家 James Fallon 在2005年對著上千張涉及連環兇手、精神分裂癥患者、沮喪患者和正常人的 PET 腦部掃描底片,試圖尋找大腦模式和心理變態傾向之間的聯系。他發現了明顯呈現病態的掃描圖像大部分是在,大腦皮層涉及同理心、道德和自控力的額葉和顳葉的活躍度較常人更低。


    二、社會因素

    無論生理因素對攻擊的作用是怎樣的,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社會環境因素極大地影響人類的攻擊性。研究發現,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是憤怒的感覺和攻擊反應的學習。

    1、襲擊

    各種各樣令人討厭的襲擊或侵犯都會引發攻擊。想像一下,自己正在讀報紙,突然一杯水沖著你的脖子倒了下來。你很有可能會感覺到憤怒,因為你感知到了別人的攻擊,就會刺激你做出報復的反應。正所謂“以牙還牙”,這會使攻擊行為升級。群毆的起因經常是一點兒小事兒,而卻以殺人結尾。攻擊引發報復,暴力行為由此升級(據說東北引發火拼的高頻詞是—— A:你瞅啥?B:瞅你咋的?A:我次奧!開始肉搏)。

    2、挫折

    當一個人想要到達某處,想做某個動作,或是想獲得某些東西,而又遭到阻撓,這時他就會感到受挫。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攻擊總是挫折的結果,攻擊行為的出現預示著挫折的存在,相反的是,挫折的存在也總是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代表人物是受到挫折后總是找大熊出氣的胖虎。


    3、報復的期望

    攻擊行為逐步升級的另一個因素是報復動機。實驗研究表明,憤怒且想要進行報復的男性更傾向于記住負面信息,甚至包括那些與他們憤怒最初來源無關的信息。簡而言之,期望能夠進行報復的人更容易對各種類型的事物感到生氣,憤怒的持續時間也更長。憤怒與預期報復使人記住負面想法,因此使得一個攻擊導致更進一步攻擊的可能性增加。

    4、競爭

    Deutsch 在1993年提出了“無情感參與的攻擊”,也就是說,與情緒狀態無關的攻擊性可以在競爭情境中產生。在一項檢驗該理論的研究中,被試首先被引入一個具有模棱兩可攻擊性的競爭環境中。然后,當被試玩“馬里奧兄弟”這一電視游戲時,相對于二人合作一起通關的被試來說,二人競爭一起通關的被試干掉了更多游戲里的怪物。

    心理學家還認為,情境中的攻擊線索對那些傾向于有外顯攻擊行為的人來說可能是很重要的。例如,具有高攻擊性格的人,也即攻擊性特質高的人,比攻擊性特質低的個體更容易建立與攻擊相關的認知網絡。這就使得環境中的攻擊性提示會更易于引發攻擊行為。

    5、歸因

    人們的攻擊傾向性通常依賴于對方行為背后明顯的動機或意愿。大多數情況下,攻擊或受挫必須被知覺為有傷害意圖時,才會導致憤怒與攻擊行為。道歉可以避免攻擊行為,然而當傷害很嚴重時,道歉的作用也會降低。說對不起有用,要警察來干嘛?

    6、長期性的攻擊傾向

    攻擊傾向在兒童時期一直保持,非常穩定。那些開始上學時就具有攻擊性的兒童會在他們在校的前幾年一直保持下去。與在突發的攻擊性事件中一樣,歸因在長期性的攻擊行為中也會發揮作用。具有長期性攻擊傾向的兒童,通常對他人意圖具有典型的歸因偏差,總是設想別人懷有敵意并抵抗他們,尤其在處境模棱兩可時更是如此。由于攻擊性的兒童通常會對意圖進行不恰當的歸因,他們便會覺得有正當的理由以攻擊方式進行報復。

    7、模仿

    兒童通過觀察他人的攻擊行為而模仿習得攻擊行為。Bandura 研究發現,那些看見成年人攻擊行為的孩子要比那些看到成年人安靜地裝配拼貼玩具的孩子,對玩具娃娃更有攻擊性。通過模仿學習,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攻擊行為。(詳情查看「為什么人們喜歡到此一游」案例二。)8、強化

    當一個特定的行為被獎勵時,人們傾向于在將來重復這一行為。例如,一個男孩被另一個孩子在學校打倒后哭著回家,他的父親責備他沒有回擊。下次發生同樣事情時,這個男孩便回擊了,即使帶著一鼻子血跡回到家,他的父親還是熱情地夸獎他。生活中,父母不僅是兒童的主要模仿對象,而且是強化的主要來源,所以孩子未來的攻擊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怎么對待孩子和他們自己的行為。

    9、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劃分了哪些攻擊是反社會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社會需要的。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什么時候進行攻擊是合理的,什么時候不合理。比如,你懂得對老師或著姥姥大喊大叫是不好的。然而,在特定條件的下,攻擊可能會被接受并被社會嘉獎。比如,體育、戰爭和逮捕罪犯。

    10、酗酒

    大部分實驗室研究發現,酒的攝入通常會增加攻擊性。1975年,Taylor 和 Gammon 讓被試多量飲酒或少量飲酒,然后允許他們互相電擊對方,結果發現,飲酒越多的被試所施加的電擊越大。他們認為,醉酒的被試降低了對自身行為潛在后果的覺知,釋放出更多自身所受到的社會壓力和進攻性;而清醒的人進行攻擊時,會明白實驗煽動他們互相攻擊的意圖,然后抑制報復意識。

    三、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怎樣減少攻擊行為?心理學家們認為,對攻擊行為的最重要控制是學習對攻擊性的抑制。以下幾條討論和建議僅供參考。

    1、當襲擊者注意到受害者的痛苦時,攻擊行為會減少。

    在 Baron 的實驗中,他讓攻擊者接收不同程度的被害者的痛苦反饋。首先運用電擊-學習技術,將假稱受到傷害的虛構人物的生理反應以 “痛苦儀表” 的形式傳達給被試。無論攻擊者是否在發怒,這種痛苦指示都減少了進一步的攻擊。甚至當被試與被害者十分陌生,很難產生移情時,這種痛苦指示也會讓他減少攻擊。

    2、宣泄

    憤怒被釋放后,進一步攻擊的可能性會降低。弗洛伊德稱之為宣泄過程。當一個發怒的人把憤怒直接傳達給他的敵人時,宣泄可以成功地降低攻擊性。然而,宣泄也有風險,并在某些環境下可能會增加攻擊。比如,在已婚夫婦中,口頭“自我釋放”不利于和睦融洽,而且導致了以后更多嚴重暴力事件的發生。

    3、懲罰和報復

    研究發現,對懲罰或報復的畏懼可以暫時減少攻擊行為。然而,這些控制有時候可能醞釀隱性的攻擊或長期在實際中增加攻擊。比如,有研究發現,兒童因為攻擊性傾向而被懲罰后會變得更具有攻擊性。所以,盡管懲罰和報復在暫時抑制直接攻擊行為上通常有效,但作為解決問題的普遍方法還是代價太高。

    4、沉淀自己,放下欲望

    人的欲望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在這個過程里,欲望如果慢慢減少了,也不再執著了,就是學會了放下。放下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很多我們曾經擁有的東西不是說丟掉就可以丟掉的。所以,如何去放,還是要經歷很多的磨難。

    參考材料:

    《社會心理學》,Taylor,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伊希)

    • 發表于 2014-11-27 00:00
    • 閱讀 ( 850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