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召回”,這個在國外并不陌生,但在國內卻被許多消費者搞不懂的字眼,近些年常常被提到。
什么是汽車召回?
所謂汽車召回,就是投放市場的汽車,發現由于設計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不符合有關的法規、標準,有可能導致安全及環保問題,廠家必須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該產品存在問題、造成問題的原因、改善措施等,提出召回申請,經批準后對在用車輛進行改造,以消除事故隱患。
國內現狀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于2004年3月15日發布,同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過去,跨國汽車巨頭很少在中國汽車市場召回,現在各大品牌主動召回不斷,很多理智的廠家能做到與國際召回同步在中國市場召回。奇瑞等自主品牌汽車也能積極主動召回,體現了自主品牌國際化進程中,在質量監督體系和誠信意識上的巨大進步。
召回之后,廠家都做些什么?
經相關政府部門批準后,廠家將會通過4S店聯系每位車主,擇期進行進店維修檢查。針對不同車型,會有不同的維修措施,比如:更換零件、刷新程序、加固零件等等。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的召回都是免費進行的,而且維修時間相對不會過長,半天內即可完成,因此不會致使消費者長時間內無法用車的情況。
消費者能否獲得補償?
就目前來說,想要在汽車召回后得到相應的補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廠家在進行召回后,就將相關隱患已經排除掉了。除非相關故障隱患致使車輛出現重大事故甚至發生人身及財產損失的,才可以通過法律程序進行訴訟賠償。
汽車召回有沒有“潛規則”?
現如今各行各業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潛規則”汽車召回同樣如此。除了“明面上”要向質檢總局提出召回申請以外,許多車企還會“暗地里”在車輛日常保養時,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問題零配件進行維修或更換。雖然這種不告知車主私自更換零件的行為值得譴責,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說,大面積召回會影響品牌形象,通過這樣的方法在降低或避免故障的同時,又不至于對品牌信譽產生影響,也的確是無奈之舉。
而就近些年來說,基于相關媒體的正確引導以及消費者主觀意識的提示,類似“暗箱操作”的召回“潛規則”事件已經少之又少了。
召回制度的意義是什么?
召回制度的出臺和實施,意義在于對汽車制造企業來說,加大了約束和管理的力度,增加了汽車制造企業在質量和安全方面的責任。由于汽車產品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消費者和生產廠商之間的信息完全不對等,而這種失衡使得消費者處于絕對弱勢的地位,召回制度的出臺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多了一道保護傘,而對于汽車生產企業來說則是多了一道緊箍咒。
汽車召回=整車質量差么?
縱觀國內外,幾乎所有車企都對旗下不同車型進行過不同范圍的召回。汽車作為復雜性特殊性極強的產品,其生產銷售流通環節要聯合不同行業的很多廠商來共同制造。比如9月以來,寶馬、豐田等車企紛紛對旗下諸多車型進行召回,原因是氣囊故障。氣囊供應商安田難辭其咎。
眾所周知,汽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產品,涉及上萬個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又是由成百上千個配套廠生產的,而且汽車的使用環境千差萬別。盡管各大汽車制造廠有著非常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但是,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還是難免出現一些妨礙安全的問題。但作為消費者一方,從廠家買到車就意味著該車型所有問題都需要由廠家來但責,對供應商產品把控的不嚴格,出現安全隱患,也理應需要廠家來負責。
倘若因為某一具體零部件的質量缺陷而對整車質量甚至其品牌產生質疑,未免有些以偏概全。畢竟時至今日我們無法找出任何一家從來沒有進行過召回的車企,這也充分說明汽車這種相對特殊的工業品,難以保證其任何零部件都“十全十美”不出故障。
結語
不論是豪華還是相對低端的品牌,其在進行召回后,依然能夠收到消費者的認可,并沒有人懷疑產品質量和品質。
發現產品缺陷就立即進行積極的召回,是制造商對產品負責,對消費者負責的表現,是制造商信譽和實力的體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