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默在《奧德賽》中使用了擬人化作家們有時在文學作品中使用擬人化來表達一種思想,在他19世紀的詩歌《希臘甕頌》中,約翰·濟慈將這個頭銜的甕比作一位人類歷史學家,他沒有在詩的其他行中保留這個比喻;這只是一種表達骨灰盒如何將古代知識和藝術帶入現代的一種方式。在其他詩句中,濟慈把骨灰盒比作一個孩子和一個處女新娘。他使用這些描述是因為他那個時代的讀者會把這些描述與天真和未受破壞的美麗聯系在一起,這些品質是他希望賦予希臘花瓶的
在他19世紀的詩歌《希臘甕頌》中,約翰·濟慈將甕的頭銜簡單地比作人類歷史學家T.S.艾略特的20世紀詩歌《冬夜狂想曲》也許是文學中最著名的擬人化例子之一。艾略特將人性賦予一盞路燈,路燈又敘述了這首詩的其余部分。這盞燈把頭頂上的月亮描繪成一個老婦人,在20世紀80年代,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將這首詩改編成了他的音樂劇《貓》中的熱門歌曲《記憶》,向新一代人介紹艾略特的話。
在故事中可以使用擬人化來喚起讀者的情感現代作家繼續在文學作品中使用擬人化手法,有時以不尋常的方式。在他1990年的小說《瘦腿和一切》中,湯姆·羅賓斯向一群無生命的物體提供了人性和欲望,其中包括一把勺子和一罐豆子。除了是羅賓斯古怪風格的典型例子外,這個技巧讓羅賓斯能夠從非人類物體的角度來評論人類活動。在同一個十年里,尼爾·蓋曼的漫畫《沙人》將欲望和瘋狂等抽象的人類體驗人格化為中心人物,標題人物是人類夢想的擬人化伊索寓言中有許多擬人的例子;在閱讀詩歌時經常遇到擬人的例子。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