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圍內,肥胖已經成為流行病。相應的減肥成了一種風潮。但是,你知道減肥是怎么回事嗎?你減掉的重量去哪兒了?如果不看下面的解釋和答案,你能回答上來嗎?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這個話題針對包括全科醫生、營養師和私人教練等150名專業人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大出人意料。絕大多數人員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
超過半數的這些專業人員給出的答案是減掉的脂肪轉化成了能量或熱量。其他答案包括隨糞便排出、轉化成了肌肉、隨汗液或尿液排出,也有人干脆回答不知道。僅有少數營養師給出了正確的答案:……(見后)

大多數專業人士居然不能正確回答這樣一個簡單問題,很令人吃驚。
研究人員認為,可能的原因是,人們被日常“肥胖就是能量(物質)攝入過多、消耗不足,而以脂肪形式存儲起來的”的口頭禪所蒙蔽了。事實上,這個問題很簡單,很多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學習生物化學這門課程,課堂上老師曾經明確講過,體內三大營養物質被氧化的終極產物與在體外燃燒完全一樣,……。
肥胖是怎么回事?
我們知道,人體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都需要消耗能量,所需能量是由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所謂“三大能量物質”氧化分解供給。而這三大能量物質的來源正常情況下主要就是通過吃喝的形式被攝入體內。當攝入量多于消耗所需,超出部分就以脂類(主要是甘油三酯)形式儲存在脂肪細胞內,以備沒有飯吃的時候所需。脂肪細胞通常聚集在一起構成脂肪組織,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脂肪。人體脂肪堆積超過一定數量和比例就是肥胖。
我們為什么會肥胖?
我們的祖先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一直過著飽一頓餓三天、并為生存不停奔波的日子,直到進入農耕時代后,能量物質的供應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吃不飽和“馬不停蹄”是一種常態。能量物質是除氧氣和水分外生存最為急需的物質,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味覺和大腦一起把能量物質的味道“設定為”可以讓人產生愉快感覺的“甜、香等美味”。每當獲得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腦內獎賞系統產生“快樂激素”多巴胺,使人獲得巨大快樂,對于這種快樂的追求使人類對于這些物質形成了強烈的嗜好。攝入多余的這些物質又可以轉化并存儲為脂肪。這樣,對于“美味”的嗜好和存儲脂肪一起成為了一種巨大生存優勢。
但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食物過剩已經成為新常態,而人類對于這些“美味”的嗜好和追求已經寫進基因不能被改變。同時,科學技術進步使得人類生存必須的體力活動僅限于少數體力勞動者,而且強度也大大降低。
食物的絕對過剩、人類嗜好和追求美味的“惡習”與體力活動的大幅降低一起作用,肥胖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不吃脂肪就不會肥胖嗎?
不然。三大營養物質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復雜,但是其中很多一部分的中間產物是相同的,并不能區分其來源。進而很大部分的中間過程是共同的。這樣,三種物質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通過進食攝入的多余的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通過脫氨)都可以轉化成脂肪,而攝入的脂肪也并非直接被存儲,也是要通過分解和再酯化才能轉化成自身脂肪加以儲存。因此,無論是哪種物質,只要攝入超過消耗,都會被轉化成并儲存為脂肪。比如,豬是草食動物,從不吃脂肪,只吃草照樣“胖得流油”。因此,控制體重需要嚴格控制所有能量物質的攝入。
為什么叫能量物質?
我們知道,化學反應需要吸收或者釋放能量,而等式前后物質質量是不變的,那么這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能量就蘊藏在物質結構內,不同物質的分子內部不同化學鍵就包含不同的化學能。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具有復雜的分子結構,其中的高能化合鍵就包含大量化學勢能,因此被成為三大能量物質,尤以脂肪顯著。而二氧化碳、水是簡單化學物質,所含能量就很低。
什么是減肥?減掉的脂肪去哪兒了?
我們通常理解的減肥就是人體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由脂肪分解來供給,體內脂肪被分解減少,肥胖程度減低。如上文所述,脂肪組織主要就是甘油三酯以脂滴形式存儲于脂肪細胞,脂肪消耗就是甘油三酯的分解。
早在1960年代,科學家就計算出了甘油三酯的“平均脂肪酸”分子通式為:C17.4H33.1O2。與近年來科學家獲得甘油骨架(+3C+6H)酯化的“平均甘油三酯”分子通式C54.8H104.4O6高度一致。存儲在人體脂肪組織的三種最常見的脂肪酸是油酸(C18H34O2),棕櫚酸鹽(C16H32O2),和亞油酸(C18H32O2),它們酯化形成分子通式為C55H104O6。
甘油三酯分子的完全氧化涉及許多酶和生化步驟,但整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如下通式:
C55H104O6+78O2→55CO2+52H2O+能量
也就是一個甘油三酯分子氧化需要消耗78分子的O2,產生55分子CO2和52分子的H2O,并釋放一定能量。
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這個化學通式通過計算得知,10公斤人體脂肪完全氧化,需要吸入29公斤O2,生產28公斤CO2和11公斤H2O。就是說,脂肪被肺吸入的氧氣氧化,其中的C被氧化成CO2,H則被氧化成H2O。而脂肪中的6個O原子去哪兒呢?關于這一點,早在1949年,科學家通過使用重氧(O18)標記的脂肪代謝分析得知,其中4個轉化成CO2,2個轉化成了H2O。
一種新算法
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創立了一種以分子量(道爾頓,Da)為計量的新算法,1個甘油三酯分子氧化成的CO2中,甘油三酯貢獻55個C原子、4個O原子,那么甘油三酯轉化成CO2的比例就是:
(661 Da (C55)+64 Da (O4))/(861 Da(C55H104O6))×100=84%
轉化成H2O的比例為:
(105 Da (H104)+32 Da (O2))/(861 Da(C55H104O6))×100=16%
如此,我們就可以一目了然,假設減肥10公斤脂肪,有8.4公斤轉化成CO2通過肺呼出,另外的1.6公斤轉化成H2O,經由尿液、糞便、汗液、呼氣、眼淚排泄或者溶入其它體液。
結論,肺是減肥后的主要排泄器官。你答對了嗎?

撩起減肥的面紗
靜息狀態下,一位體重70kg的進食雜食的人(呼吸商0.8)每分鐘呼吸12次,呼出約200毫升CO2。因此,每次呼吸排泄33毫克的CO2,其中8.9毫克的碳。
如果一整天以睡眠、休息和8小時雙倍于靜息代謝率的輕體力活動,此人呼出0.74公斤CO2,丟失203克碳。為了便于比較,約相當于500g蔗糖(C12H22O11),可以提供8400千焦(2000千卡)能量,含有210克碳。
以7倍于靜息代謝率的體力活動,如慢跑,來替代1小時的休息,則能額外從身體多除掉39克碳,僅僅能將一整天總的代謝率提高20%,可以使丟失的總碳達240克。提高的這20%,僅僅相當于一個100克松餅(一種食物)所含的能量。就是說,多跑一個小時的成果,只要吃一小塊松餅就被葬送殆盡。
因此,以體力活動作為減肥的方式,非常容易被進食少量的過量食物來抵消。
小結:
* 肺是排泄脂肪的主要器官。
* 減肥實質上就是氧化解離儲存在脂肪細胞中的碳,需要“少吃,多運動”雙管齊下,不能偏廢。
* 大多數人并沒有認識到減肥的實質,因此需要加強宣教,以糾正廣泛存在于人群中有關減肥的錯誤認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