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一名英國攝影師日本越前海岸潛水時拍攝到了一只直徑大約1.5米的巨型水母,吸引了不少公眾眼球。不過這個巨大水母可不是善類,日本以及周邊的漁民們都快被它郁悶死了……

巨型水母
這位攝影師能夠在越前海岸遇到這種巨大的野村水母(Neopilema nomurai)簡直太自然了,因為這家伙還有一個使用更廣泛的名字就叫“越前水母”。在我國,被漁民稱為“沙海蜇(Stomolophus meleagris)”的巨型水母應該也屬于越前水母,不過還有少數學者持有不同意見。
越前水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水母,直徑可以達到2-3米,重量超過200千克,分布于大西洋西海岸以及太平洋沿岸,在西太平洋地區分布于從日本海到我國渤海、黃海和東海的海域內。不過有研究顯示,在我國的海域的沙海蜇群體和日本越前水母群體,存在一定程度的遺傳差異,應該屬于同一物種的不同族群。
越前水母水母這東西沒有腦子,所以不知道饑餓,當然也不知道什么叫吃飽了……因此,這家伙是個吃貨,所有的時間都在吃,浮游生物也好,小魚蝦也好,都是食物,因為人家也不太會區分食物神馬,總之,就是吃起來很給力就是了——一頭越前水母一天之內就能將一個大型游泳池里的浮游生物全部吃掉。
水母的捕獵工具,也是防身武器,就是它有毒的觸手。從某種意義上說,水母相當脆弱,就是越前水母這種大家伙也不例外,稍微有力氣一點的動物都可以將它們撕裂,為了不被撕裂,它就必須盡快將毒液注射到對手體內,使之麻痹。觸手上的刺細胞能夠在一秒鐘之內完成整個注射毒液的過程,堪稱動物界的極速攻擊之一,因此,即使它們的觸手輕輕拂過我們的身體也會給它們足夠的時間,而且人家沒有腦子,不會判斷該不該注射毒液,所以不管是啥都會直接注射了……這種感覺相當糟糕,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接觸它們,不過,我們卻不得不接觸,因為它們越來越多了。
水母泛濫
雖然我們中大部分人都對越前水母很不熟悉,甚至有點好奇這玩意兒為啥能長這么大,但是日本的漁民對它太熟悉了,因為這些年泛濫的水母已經把他們治慘了……自2003年以后,每年夏秋都有數以十億計的大水母在日本海域游蕩,有時候一張長30米寬20米的定置網可聚集100-200只水母,夸張的時候可以多達千只,就算曾經網到點海貨,過不了多久也就沒了……很多時候,漁民們最開始還想把水母從網上砍下來,后來水母越聚越多,最后連網都搞不回來了……如果是拖網捕撈什么的就更慘了,因為水母95%都是水,而且至少是半透明的,測魚儀啊、聲納啊什么的都不太管用,結果一網下去,本以為能有點海貨,但撈上來的滿滿的都是水母啊,而且收起的網會超重,于是漁船就被搞翻了……比如2010年11月某日本漁船在東部海域就這樣翻了。越前水母爆發對日本整體漁業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如2009年水母爆發時,日本青森縣八戶港,秋季鮭魚捕獲量比上年減少一半;在三澤漁港,比目魚等捕獲量比上年同期減少了60%。
當然,中韓兩國也是不能幸免的,如自2003年以后,沙海蜇每年都會在春末夏初的時候出現在我國黃海南部以及東海北部海域,8月份以后,其體型增大,有些直接已經達到1米,呈現出嚴重爆發的態勢,其中以2003年和2009年最為嚴重。
實際上,自2000年以后,不只越前水母,全球很多水母都呈現出爆發態勢,甚至2003年曾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可怕的“水母年”,這些曾經在數億年前稱霸海洋的家伙,似乎想要上演“王者歸來”了。現在,包括黑海、地中海、美國夏威夷沿岸、墨西哥灣、日本海等在內的至少14個地區成為水母經常爆發的海域,目前全球至少有1.5億漁民或海浴愛好者深受水母困擾,僅美國佛羅里達州每年有20萬人被水母蟄傷。
在我國,最常爆發的水母有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沙海蜇和霞水母(Cyanea sp.)三種,威力也不容小覷。如2004年,遼東灣白色霞水母異常增殖,導致海蜇大量減產;2006年營口熊岳城金沙灘海濱浴場兩游客被水母蟄傷致死,引發國內第一場此類索賠案;2007年夏季以來,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冷卻水取水口濾網多次被水母堵塞,發電機組多次被迫停運;2010年,萊州灣霞水母爆發,漁業大量減產;2013年夏季,秦皇島各浴場被水母蟄傷而就醫的,合計超過1000人……
水母何以泛濫
毋庸置疑,水母的泛濫和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人類的商業、漁業活動有關。對這些喜愛溫水的家伙來說,全球平均水溫的升高絕對是個好消息,它們可以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了。
有一點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包括越前水母在內的各類水母,一般有兩個特別的生存狀態,一類是我們熟知的“水母”態,另一類則是“水螅” 態,后者可沒有水母樣,而是看起來像一顆小草一樣吸附在巖石上或者別的什么地方,利用伸出的觸手來捕獲獵物。這些水螅體由卵孵化而來,非常微小,極容易神不知鬼不覺地吸附在輪船等交通工具上,被從一個港口轉運到另一個港口,或者輪船的壓艙水中也會帶有一些水母幼體。其結果,一些臭名昭著的“邪惡水母”就借機找到了新的家園,成為了蓬勃發展的入侵生物,引起水母爆發。
越前水母的水螅體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它們能夠休眠,或者說能夠在海底沉寂數十年,由于其體型微小,難于調查,沒人知道水底到底有多少越前水母的水螅體,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就能激活它們。這些水螅體還能短距離移動,但是每動一步,原來吸附在水底的“根”最底下的一截就留下了,這個地方可以再長出水螅體來……更糟糕的是,這些水螅體會在頂端發生橫裂,分出一沓一沓的小水母來,釋放出去……因此,一旦水底大量的水螅體被激活,越前水母就能在很短時間內充滿整個海域。
另一個引起水母爆發的可能因素,便是魚類的大量捕撈,雖然成年的大水母會捕魚,但是一些魚類也會捕食水母幼體,在過去60年當中,我們從海洋中獲得30億噸野生魚類,這些魚類的缺失,減輕了水母的生存壓力。同時,我們把超過30億噸垃圾排到海洋中去,海洋中無機鹽增多,富營養化,使得浮游生物增多,也給各類水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資源。
雖然能夠推知其中的原因,但是要想短時間內從根本上扭轉這些原因,可能不太現實,水母們可能還要繼續泛濫下去。不過對于越前水母來說,還是可以有點對策的,因為這貨是能吃的……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