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行星是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于2006年提出的一種新的天體分類,它包括在環繞太陽的軌道上,質量足夠球形的天體,它們不是衛星。區分行星和矮行星的關鍵因素是行星必須成功地清除了其軌道上的碎片和其他物體,而矮行星則不然。...
矮行星是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于2006年提出的一種新的天體分類,它包括在環繞太陽的軌道上,質量足夠球形的天體,它們不是衛星。區分行星和矮行星的關鍵因素是行星必須成功地清除了其軌道上的碎片和其他物體,而矮行星則不然。

比矮行星還小的空間物體包括小行星。當矮行星的類別產生時,有三個天體立即被歸類為:谷神星,最大的小行星,現在是矮行星;冥王星,位于柯伊伯帶,被從行星的地位降級;厄里斯,位于冥王星軌道之外的一個分散的圓盤狀物體,厄里斯的發現部分地促使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更精確地定義他們所說的"行星"一詞的含義,谷神星現在被稱為矮行星。盡管有"矮行星"的名稱,但矮行星并不是行星的一個子集,而是完全不同的一類。比矮行星還小的天體,例如那些沒有足夠質量的球體,被稱為太陽系小天體,包括彗星和小行星雖然只有三顆矮行星,天文學家懷疑,在太陽系的遙遠的地方有多達200個。矮行星有許多潛在的候選天體,必須對它們進行更近距離的研究以確認它們的狀態。要使天體大致呈球形,直徑至少要達到400公里。目前已知的最小的球狀體是月亮米馬斯海王星上有許多直徑大于400公里的天體:瓦魯納、奧庫斯、伊克西翁、夸奧爾、2003EL61、2005FY9等。雖然我們可以估計它們的直徑,更難估計它們是否大致呈球形,這將需要更強大的望遠鏡。還有一些大型小行星可能是矮行星:灶神星、帕拉斯和海吉亞,它們是僅次于谷神星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大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