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由阿爾弗雷德·沃納(Alfred Werner)定義,配位數是化學中用來表示中心金屬離子在配位化合物中的鍵數。配位數范圍從2到16,其中4和6是最常見的。雖然它們通常用于化合物中的過渡金屬原子,但它們也可以指代元素周期表是...
1893年由阿爾弗雷德·沃納(Alfred Werner)定義,配位數是化學中用來表示中心金屬離子在配位化合物中的鍵數。配位數范圍從2到16,其中4和6是最常見的。雖然它們通常用于化合物中的過渡金屬原子,但它們也可以指代元素周期表是一種化學元素的表,其中元素按原子序數排列。中性原子(即不帶電荷的原子)或陽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都可以是配位化合物中的中心原子原子通常是過渡金屬,它們是與鹵素發生反應的元素。鐵、銅、金,鉻都是過渡金屬的例子。

帶正電荷的原子可以是配位化合物中的中心原子。過渡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上被列為第3組到第12組。它們與其他物質的反應通常很明顯,因為溶液和化合物都會一種顏色的變化。例如,三氯化鐵(FeCl)通常是綠黑色,但當溶解在溶液中時它變成黃色。相反,鹵素包括氟、氯和碘。它們總是有七個價電子,或能與其他原子共享鍵的電子。附著在金屬離子上的是配體。無論是原子還是分子,配體都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是帶負電荷的陰離子。配體通常是鹵素。配體與主要金屬離子的連接導致配位數。例如Ag[NH3]2,銀離子是一種簡單的配位化合物,配位數為2。銀,或銀,是中心金屬離子銀原子上有兩個氨分子,NH3,原子兩邊各一個。化學名稱中的加號表示該化合物帶正電荷。配位化合物通常用作催化劑,或啟動或改變化學反應速率的物質。實際的化合物可以帶正電荷,帶負電的,或中性的。有配位數的化合物可以用實際數來表示,也可以用反映配位數和化合物基本形狀的幾何名稱來表示。例如,配位數為2的化合物是線性的,所以這些化合物被稱為共線化合物。共線化合物在金屬中不常見,但在非金屬中相對常見。三個配位數被稱為三角平面。這些很少見,但當配體特別大時才會發現。四面體化合物的配位數為4,而五是三角雙錐或方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