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介質是科學家們給在星系中的恒星之間發現的高度分散的氣體和塵埃的名稱。其中99%是氣體,1%是塵埃。其中90%是氫,10%是氦。星際介質的密度隨你所在的位置和星系的不同而變化,但是它在每立方米幾千到幾億個粒子之間變...
星際介質是科學家們給在星系中的恒星之間發現的高度分散的氣體和塵埃的名稱。其中99%是氣體,1%是塵埃。其中90%是氫,10%是氦。星際介質的密度隨你所在的位置和星系的不同而變化,但是它在每立方米幾千到幾億個粒子之間變化,銀河系中平均每立方米大約有一百萬個粒子。與星系際介質相比,星系間介質每立方米只有100-1000個粒子,或者說宇宙的平均密度,包含了大量的空洞,一直到每立方米只有一個粒子。

氫代表了星際介質中90%的氣體。天體物理學家對星際介質的精確質量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強烈影響恒星的形成過程。密度更大的區域更有可能凝聚成恒星。非常古老的星系,例如那些為類星體提供動力的星系,被認為比現在聚集成恒星和行星的星系的平均密度更高。在星際介質的所有尺度上,聚集始終在繼續,因為新恒星在稱為星云的云中誕生和消亡哈勃太空望遠鏡極大地增進了我們對這些天體以及它們如何在星際介質中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知識。

射電望遠鏡陣列被用來研究星際介質的確切組成。第一位認識到星際介質存在的哲學家是弗朗西斯·培根,他在1626年寫了這篇文章。弗朗西斯·培根也開創了這一科學方法。他猜測星際介質是隨著恒星移動的,他是對的星際介質中的擴散粒子以每小時100萬英里的速度圍繞星系中心移動,這取決于這些粒子離星系中心的距離有多近,它們需要幾百萬年到兩億年的時間才能繞銀河系完全自轉。星際介質是冷的,確實如此在可見光密集的地方,我們很難看清自己的銀河系中心,因為在某些波長下,塵埃會使它比原本要暗1萬億倍。在光譜的紅外部分,光線可以穿透,所以觀測銀河系中心的天文臺必須依靠紅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