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曼定律是澳大利亞天文學家肯尼斯·弗里曼于1970年首次頒布的一項天文學原理,它指出所有旋渦星系的圓盤都會產生均勻的表面亮度。這一結果后來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根據弗里曼用來測量這種效應的星系類型而受到質疑。...
弗里曼定律是澳大利亞天文學家肯尼斯·弗里曼于1970年首次頒布的一項天文學原理,它指出所有旋渦星系的圓盤都會產生均勻的表面亮度。這一結果后來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根據弗里曼用來測量這種效應的星系類型而受到質疑。因為他選擇了最大的可能的星系,其半徑完全符合南加州帕洛瑪天文臺的帕洛瑪巡天觀測板,據信他的觀測偏向于均勻性。盡管弗里曼定律的結論存在缺陷,但它作為第一個全面的試圖量化盤狀星系的亮度范圍和光分布。

弗里曼定律與旋渦星系有關,例如銀河系。反對弗里曼定律的最常見的論點是它是一個選擇偏差的例子。然而,其他天文研究者的觀點卻相互矛盾,80年代初,有人提出旋渦星系亮度的均勻性是由于塵埃的遮蔽,限制了從遙遠星系到地球表面到達太陽系的光的光學深度,觀測天文學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不精確的科學,在太空中記錄或觀察到的許多東西都是用各種各樣的觀測設備來完成的。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早在1922年就警告過這會導致分類問題。他說,由于望遠鏡能力的變化,以及對空間區域照相底片的質量和檢查,恒星物體的分類必須不斷修訂在對星系的亮度進行分類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圖利-費舍爾關系。這是布倫特·圖利和理查德·費舍爾在1977年提出的一個天文學原理,指出一個星系繞著自己的軸旋轉的速度和它的亮度之間有著直接的關系。更大的星系被認為是自轉的更快,知道星系的自轉速率或整體亮度水平都可以用來計算另一個參數,它量化的觀測結果似乎對正常的螺旋星系是正確的。這些是盤狀星系,其大小和旋轉速度具有預期的亮度水平。弗里曼定律的例外是低表面亮度的旋渦星系(LSB)。對LSB的研究是正在進行中,因為它們帶來了幾個復雜的分析問題,包括它們的中心表面亮度實際上低于周圍夜空的環境亮度水平,這使得僅僅探測低亮度天體本身就成為天文學家的一項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