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在熱門動畫片《熊出沒》中,曾在10多分鐘內出現20多次不文明語言;在《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曾被伙伴作弄2347次……
長期以來,國產兒童影視劇的制作水平廣受非議,其中暴力、色情污言穢語等元素,著實讓家長們感到擔憂。受國產兒童影視劇的影響,各地還多次出現了兒童仿效影視劇中的暴力場面。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博士陸宇斐推出中國首個民間兒童影視劇分級制度,將兒童影視劇分為五級:TV-K(2-6歲)、TV-G(6-7歲)、TV-7(7-10歲)、TV-PG(10-14歲)、TV-14(14歲以上)。根據該分級制度,《喜羊羊與灰太狼》為TV-G(6-7歲),《熊出沒》為TV-PG(10-14歲),《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則為TV-K(2-6歲)。

陸宇斐表示,分級標準主要是暴力動作、語言、性愛、暗示性、故事情節導向。比如,6歲以前的,即我們稱為學齡前兒童。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多成人看來很虛幻的行為,他們無法判斷真偽。

為了保護兒童和青少年,影視分級制度也算是“國際慣例”。對于我國首個民間兒童影視分級制度,有人表示支持,但有人也持否定態度,比如說,上海文聯主席施大畏就認為“可能會讓兒童影視創作陷入被動之中”。
從孩子父母的角度來說,我非常支持這個民間兒童影視劇分級制,這既能指導創作者,也能指導父母們。

不過,有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看的動畫片似乎和國產兒童影視分級中呼吁的相差很多。“我四歲半,我喜歡看《米老鼠》,還有《托馬斯》《喜羊羊》,還有《大耳朵圖圖》。”“我五歲,喜歡看《喜羊羊》。”“我今年七歲,喜歡看《蜘蛛俠》”……
而針對國產兒童影視分級中的提議,很多家長都是“啊?我孩子從兩歲就看《喜羊羊》了”。還有的說,“我孩子天天在家說‘臭狗熊,我不會放過你們的’!”也有些家長很懊惱,讓孩子看了一些不適合的兒童影視劇。
研究院創建者陸宇斐表示:“家長對待孩子是少不了控制的,但不是說不能給孩子自由,成人需要做的是引導。創設分級制度,就是讓家長對于兒童觀看兒童影視劇,有個良好的指導性原則。”
網友怎么看?
兒童影視劇分級制度公布不到兩天,已經在網上掀起了激烈的討論。網友對待分級態度不一,有的支持叫好,認為兒童動畫片中的暴力真的需要管管;有人也質疑:分級制度是出來了,可電視上成天循環播放,也控制不住小孩看啊。還有一些網友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看過的經典動畫片,期待國產片在制作上能有所變化。
媒體評論人張培國:“這畢竟是我國兒童影視劇分級制度的一個有益探索,值得點贊!但也要避免‘雷聲大雨點小’,最后變成一紙空文。”
@得得地得兩個桔:“熊出沒真的教了挺多孩子不好的話,那些不好的話小孩子一直跟著學,就跟我那兩個小表妹就一直學教他們矯正他們聽電視講也不聽你的。”
@Shmily戚顧:“熊出沒太喪心病狂了!光頭強有什么錯那兩只傻逼狗熊老是要折磨他!”
@一直向上的Super楠:“我能不能說,為了孩子,這兩部動畫片能不能限制點播放?一到假期不管哪個少兒頻道輪流播放!”
@呀呀哇nia:“小時候看的藍貓淘氣三千問,海爾兄弟,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超人,草原上的小老鼠……現在的動畫怎么比。”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