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這座城市陪伴我度過了前二十年。 二十年來,我在長春出生,在長春讀書,在長春生活……很多時候,我甚至認為這里就是全世界,直到去了南方上大學,才真正知道世界那么大,長春這...
如何評價現在的長春?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長春這座城市陪伴我度過了前二十年。
二十年來,我在長春出生,在長春讀書,在長春生活……很多時候,我甚至認為這里就是全世界,直到去了南方上大學,才真正知道世界那么大,長春這么小。
然而,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 氣候
離開家鄉,去了南方上學之后,我才知道很多人都誤以為東北一直都是很冷的。實際上,至少長春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我家附近的郁金香園就會變成泥石柏油中的世外桃源,數不勝數的郁金香令人應接不暇。時維夏日,長春人引以為傲的市花——君子蘭就會泛出那種無法言表的綠色,這還不夠,還要開出筆直而碩大的花朵來才肯罷休。家家戶戶都會把這種花擺在顯眼的位置。換了秋天,金色的落葉就會鋪滿整個世界,市場上的水果也變得豐富而便宜了起來。冬天到了,那種東北獨有的寒冷會給人帶來好多好多南方無法理解的樂趣,比如溜冰,滑雪,甚至釣魚。東北的冬天是有暖氣的,到了氣溫最低的時候,房屋里往往還是30℃的“高溫天氣”,很多人會選擇在家中吃雪糕來“降暑”,享受這種北方人獨有的樂趣。
二 美食
我恨透了南方做的東北菜,我個人認為南方的東北菜都是東北菜系的邊角余料,難吃得要命。長春的家常菜主要以吉菜菜系為主,精致的像雪衣豆沙(這道菜工藝十分復雜,應該只有爺爺奶奶這輩的少數人還懂得這道甜點的做法),粗獷一些的像溜肉段(我的最愛,這道菜的工藝也并不簡單,這之中的里脊要經過至少兩道工序才能下油鍋煎炸,最后控油翻炒)。北方的菜系口味偏重,吉菜在東北菜系中的口味又偏重,所以肯定是會重口一些。還有不得不提的朝鮮族冷面:冷面的精髓在于湯料,普普通通的蕎麥面經過冷面湯的浸潤變得爽口而又絲滑了起來。不幸的是,不同餐館所制作的冷面質量實在是良莠不齊(而且以難吃的居多),所以認真考慮一家能夠長期光顧的冷面館簡直就是我等吃貨的頭等大事。另外,串燒在長春十分盛行,甚至還流傳著“沒有什么事情是一頓燒烤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就兩頓”的戲謔,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三 玩樂
不管怎么說,長春畢竟是一個省會城市,如果娛樂是指出去喝杯星巴克costa,看場電影,就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同樣是在萬達,長春的IMAX要比上海的便宜好多,這實在是我等偽影迷的福音。幾種娛樂活動是南方不曾有過的,比如堆雪人,滑雪(不太喜歡離市區較近的凈月潭,新手在那里滑很難有所進步),還有速滑(原來國家速滑中心每周會開放一上午。那里作為國家隊的集訓場地,簡直是滑冰的天堂)。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長春和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不小的差距,長春的商業圈十分的有限,購物娛樂的選擇肯定是遠比那些城市少得多的。
四 交通
糟糕。歷史原因按下不表。
東北三省中為何長春的城市規劃明顯差于哈市和沈陽?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長春的早期城規是教科書上的例子,以多環島中心放射,思想很超前,卻在現代化的路上手忙腳亂自釀苦酒)
作為一汽的基地,長春目前的私家車數量早已超過了適宜容量,再加上政府有限的作為,目前的長春交通仍處于一鍋粥的狀態。所幸的是新建的四座市內高架快速路已經投入使用,四個輕軌線路代替了其他城市地鐵的作用,地鐵一號線已經竣工很快就會投入使用,二號線也早已開始施工。不得不說,這些年政府的手忙腳亂只是在還以前欠下的債。目前公交卡只能夠用于巴士,比較局限,和上海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我早就懶得吐槽的出租車,拒載,強行拼客現象十分嚴重。
五 歷史
長春這座城市重要的歷史轉折有兩個:滿洲國和長春圍城。
滿洲國以及衍生出的張作霖張學良溥儀川島芳子(川島芳子(日本間諜,偽滿洲國司令))的恩恩怨怨,由于時間跨度實在太長,到我們這一代很多事情已經無從考證,聽到的只言片語和野史無異,只剩下了幾座宏偉莊嚴的建筑。吉大醫學系(原白求恩醫科大學)的基礎樓和日本眾議院的建筑簡直是一模一樣;我所在高中的教學樓就是原滿炭株式會社,國家二級文物;教學樓后面的報告廳還被熱播電視劇《少帥》當做了東京的取景建筑,長春的日式建筑數量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長春人更喜歡談論滿洲國那段歷史,而對圍困戰的那段避之不及。說實話,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長春人,我居然也是從龍應臺的文章(龍應臺:長春圍城令人不寒而栗)中得知那段歷史真相的。聽父親說,當時人們已經瘋狂到了以一種叫做觀音土的土為食的程度,甚至去食人肉。這場被歷史教材美化成為“和平解放”的戰役最終以國軍投誠而告終,其中很多細節民間說法不一。
長春就是這樣一座城市,經濟停滯,人口外流,思想陳舊,設施簡陋。但是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家鄉,就像我仍然愛著長春這座城市一樣。+++
大而無當、乏善可陳。
長春很大,可幾乎所有在長春生活的人又都覺得長春很小。絕大多數長春人的生活似乎都被一只無形的手摁在以自己為圓心、半徑并不太大的圓里。而對這個圈子以外,鮮有人有動力去體驗和了解。一家很cozy的咖啡館、一個很有品位的獨立書店,或是其他任何稍微“有那么點意思”的所在,都對沒有將它們圈在里面的“圓”毫無意義。換言之,長春的“大”,并沒有讓很多人感知和享受到其所能提供的資源。
說起來可能難以置信,如果不是頻繁搬家,“長春”對多數人來講就是“汽車廠”、“鐵北”、“二道”,即自己的生活半徑。在這個半徑外,多數人不關心,也沒興趣去了解。近年來大量商業綜合體的興建運營,進一步地在商業層面去中心化,也進一步將長春人困在自己小小的舒適區里。
曾經有一組圖,調侃各區人民心里的長春,其中汽開區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