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醫生的形象,人們立刻會想到白大褂。若是醫生出入手術室,則是一身顏色偏藍或綠的衣服。看上去,醫生的這身打扮稀松平常。可仔細一琢磨,卻又生出了疑惑:白大褂是如何穿到醫生身上的?為何上手術臺的醫生卻要穿著藍色的手術服呢?

灰長袍到白大褂:從保護醫生到保護病人
在20世紀前,歐美醫生的穿著到像紳士。戴著高聳禮帽,穿著灰色長袍的醫生,穿行于早期的醫院里。在那時,現代微生物學與消毒的概念尚未建立,醫生的這身打扮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血跡、灰塵等污染長袍下面的衣服。灰色的長袍,能盡可能使污漬不那么明顯。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醫生們還會佩戴“鳥嘴面具”,一身從頭到腳的灰或黑色長袍,看上去盡管嚇人,卻是人類與瘟疫斗爭的歷史見證。

白大褂穿在醫生身上,只不過百余年歷史,被視為干凈整潔的象征。有一種說法是,英國的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最早對外科手術消毒進行了推廣。從他開始,白大褂才逐漸流行起來。如今,美國有不少醫學院在學生畢業時,會進行白大褂授予儀式。這個儀式極為莊重,象征著醫學事業的開始。大約 50% 的病人認為,醫生在日常穿著外面套上一件白大褂,才像個醫生。
顯而易見,白色是最容易被弄臟的顏色。只要一點兒血污或灰塵,純凈的白色便顯得難看。這便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有機會不妨注意醫生身上的白大褂,瞧瞧領口袖口是否有黑污,質地是否挺括吧。
當然,也有醫生抱怨:現在的白大褂不好看,千篇一律,沒有特色。醫院里到處晃動著穿白大褂的人,即便是大牌教授。很多醫院或科室在白大褂的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在口袋部位繡上醫院的圖標,標注清楚科室、姓名,便讓一件白大褂顯得“高大上”起來。人靠衣裝馬靠鞍。將名字編織或印刷在白大褂上,便于患者認識并增加信任感,可能有助于醫患溝通。
手術服:緩解醫生視覺疲勞
可到了手術室,醫生卻又換了一套衣服,顏色還不是白色的,這又是為什么?首先,醫生進入手術室后,會換一套刷手衣或洗手衣,英文叫做scrubs。這套衣服算作手術室里的“睡衣”,寬松舒適,簡便易穿。如果你喜歡看醫療美劇,《實習醫生格蕾》里的醫生們,里面就是一套海軍藍的刷手衣,外面再套一件白大褂。
顧名思義,刷手衣或洗手衣是醫生上手術臺前進行洗手消毒的衣服。一直以來,刷手服保持著自身獨有的簡潔樣式。短袖V領上衣,寬松易解褲子,易洗耐磨,透氣性好,手感舒適。在刷手服外面,再穿一件手術衣,這便是外科醫生上臺的標準形象了。手術衣與刷手衣的顏色相仿,多集中于淺藍、綠色等色系。
既然白色代表著潔凈,手術時為何一身藍綠?在給你解釋前,請看下面這幅圖片。

請盯住左側圖片的黑點至少30秒,然后快速將眼睛移到右側白色區域的黑點處。此時,你會看到一副不同顏色的圓圈——藍綠色。如果你在看完左側圖片后快速閉眼,也會出現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后像視覺效應。也就是說,如果長時間看一種顏色,當你轉移視線看別的地方時,會看到與剛才那種顏色的互補色。比如說,紅對綠,藍對橙,黃配紫。
當醫生在手術時,他們會專注地盯著血紅色的組織或器官,為了減緩后像視覺效應帶來的綠色困擾,只要使用同樣的顏色就能立馬緩和。因此,采用淺藍色或綠色手術衣,不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如果你有機會進入手術室,不妨注意手術室的墻壁顏色。不出意外的話,大多是淺淡的藍或綠色,這也是出于緩解醫生視覺疲勞的目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當長時間盯看紅或粉色的器官時,大腦容易疲勞,進而對紅色產生模糊的視覺,無法看清。不時的將目光轉移到綠色上,則能保持大腦對紅色的敏感性,也能確保手術刀的準確走位。
提筆至此,說個八卦。微博上曾有外科醫生寫道,“外科界還有一種流派:開刀只穿手術衣褲、不穿內褲。對這種做法,我有心理障礙。當年實習,親眼見教授開刀時手術褲松掉在地、自己又不能拎,哀求老護士幫助,被夸屁股白。”
這條很像段子的微博,倒也不是閑扯。畢竟,進入手術室的醫生護士,大多是在貼身內衣褲的外面穿著刷手服。有時怕腳冷,還會穿雙襪子。除此之外,身無長物。
仔細一想,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