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研究人員開始以新思路探索“花錢的學問”。在主題為“快樂金錢2.0:對金錢與幸福之關系的新洞見”的研討會上,四份報告分別考察了體驗購買的作用、富足潛在的負面影響、借錢給朋友的心理學以及有錢人對幸福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月28日報道,此次研討會是在美國個性與社會心理學學會第16屆年會上進行的。
1.對體驗購買的期待
《心理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顯示,體驗購買(花錢去做某事)提供的幸福感可能比物質購買(花錢擁有某樣東西)更持久。參與者稱,等待某種體驗的過程帶來的幸福、愉快和興奮明顯高于等待某種物質上的好處。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阿米特·庫馬爾解釋說:“相對于我們計劃進行的物質購買,體驗購買的期待過程往往更愉快……焦躁感也比較低。”
研究人員建議推遲某些消費,并把物質商品的開支轉而用于購買更多的體驗。簡而言之,提前籌劃度假、宴會和音樂會,以便從期待的過程中收獲更多快樂。
2.富足、苦難與欣賞
《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通報》上發表的研究顯示,物質和體驗上的富足往往會降低人們享受簡單的快樂與體驗的能力。富足甚至會降低人們的欣賞能力,有損與日常體驗相關的正面情感。與富足相反,經受過苦難或者眼下面臨匱乏可以提高個人享受平凡生活的能力。研究負責人霍爾迪·闊伊德巴赫說:“只是提醒人們未來可能無法預測就可以促使他們停下腳步去嗅玫瑰。”另一項研究認為,暫時放棄某樣東西也可以提供通往幸福的道路。應有盡有、不斷地盡情享受或許不是通往幸福的最有效途徑。
3.借錢的代價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出借方與借款方對借款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以及對這筆錢應該如何花有什么不同的期待。
這些研究顯示,當借款方用這些錢購買用于享樂而非實用的物品時,出借方最為憤怒。研究顯示,出借方認為他們對于借款方購買什么東西享有的監督權遠比借款方認 為的大,款項較大時尤其如此。研究負責人諾厄·戈爾茨坦說:“我們的研究顯示,人與人之間的借款可能變成情感雷區,尤其對于出借方,當借款方購買享樂品而 非實用品時尤甚。”
4.富人需要什么才能幸福?
很多人認為致富是通往幸福之路,但追求財富或許不是追求幸福的有效途徑。哈佛商學院、曼海姆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學者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富人稱,錢再多兩到三倍,他們就可以在幸福方面得到完美的“10”分,無論他們現在有多富。研究負責人邁克爾·諾頓說:“富人,無論有100萬美元還是1000萬美元,不會隨著財富的增加感到更幸福。”這項研究 顯示,現有的幸福感與財富無關,甚至可能與收入成反比。該研究預計將于2016年發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