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曝光了不法分子利用工業火堿給羊頭、羊蹄煺毛,并將火堿羊頭、羊蹄運到北京的市場批發銷售的事情。在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火堿“腐蝕性極強”“吃了傷胃”“不能用手摸!燒壞了!”等,讀者對火堿的第一印象就是腐蝕性很強、吃了傷胃,很擔心這樣的羊蹄不安全,很多網友義憤填膺。為什么要用腐蝕性這么強的火堿處理羊蹄?會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火堿在食品中可正常應用
媒體曝光違規用火堿生產的羊蹄本身一件很好的事情。不過,這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報道中多次提到火堿腐蝕性強、“別拿手摸!燒壞了!”似乎想告訴讀者,火堿腐蝕性很強,不應該用了加工食品。的確,高濃度的火堿的確有很強的腐蝕性。火堿是氫氧化鈉的俗名,它極易溶于水,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如果直接接觸高濃度的火堿,腐蝕性非常強,肯定會傷到手,實際上,如果濺到衣服上,衣服都可能被燒一個洞呢。
不過,可別因為它有強腐蝕性就害怕。腐蝕性強并不一定就會對人產生危害,也不是它不能用到食品生產中的理由。火堿腐蝕性強的前提是高濃度,相反,低濃度的氫氧化鈉則沒有腐蝕性。實際上,火堿是食品加工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加工助劑。如,它可在食物中用作清洗劑和去皮劑等[1]。
所謂加工助劑,指保證食品加工能順利進行的各種物質,與食品本身無關,如助濾、澄清、吸附、脫模、脫色、脫皮、提取溶劑、發酵用營養物質等。加工助劑在應用過程中一般要求應在制成最終成品之前除去,無法完全除去的,應盡可能降低其殘留量,其殘留量不應對健康產生危害,不應在最終食品中發揮功能作用。所以,可以認為,加工完好的成品食品中火堿殘留非常少,根本不會對人體有何影響。
目前,世界各國都允許將火堿“按照需要”用于各種食品加工過程中。我國也允許燒堿使用,且沒有限量規定[2],也就是說,根本就不存在“過量使用火堿”的說法。這是因為,火堿在食品中用來調節酸堿度,食物最后是要被吃掉的,堿性過高的食物根本就沒法下咽。不管加了多少,最后都一定會加酸把它調回到中性附近。這時候,火堿大部分被中和成了鹽,也就不會再有“腐蝕性”。
報道里還說,這種火堿處理的羊蹄吃了傷胃,最容易損傷胃腸黏膜。不過,人體的胃酸PH大約2左右,那點火堿殘留基本不會損傷胃,更不會損傷腸。事實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物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已評估氫氧化鈉在食物中使用的安全性,認為氫氧化鈉如按照優良制造規范用于食物中不會損害健康。
問題羊蹄,違規生產是關鍵
雖然火堿處理羊蹄不一定有多大安全問題、傷胃的說法也不需要擔心。但這并不意味著報道中的“火堿羊蹄”就是可以被允許被接受的。本報道中的火堿羊蹄,最主要的問題是違規生產。
報道中的羊蹄依然是違法產品,不應該出現在市場中。首先,生產者無照經營。在食品行業,這意味著它不在監管規范的約束之下,生產過程中,衛生狀況、安全標準都無法得到保證。其次,生產時所使用的火堿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火堿可以按需用于食品加工,但只能使用“食品級火堿”,但報道中的生產者使用工業級火堿,其中可能含有其他有害雜質,也會增加安全風險。所以,新聞報道中的“火堿羊蹄”還是屬于違規的,食品監管者應該嚴厲打擊違規生產的火堿羊蹄。
事實上,我國法律規定,作為食品生產者,應該遵守良好生產規范(GMP)等生產要求,保證生產食品的質量安全,而不應該用工業產品、衛生條件差的環境下進行食品生產。
消費者如何避免風險?
最近一段時間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前段時間曝光豬血冒充鴨血,現在又是火堿羊蹄。消費者就會疑問,為何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這其中的問題多種多樣。主要有兩點:首先,不法商販道德水品低下,為了經濟利益不顧消費者安危,違規生產;其次,對發現的食品安全行為打擊力度還不夠,造成違法成本過低,從而出現死灰復燃的想象。要解決此類為題,還是要加強監管、嚴厲懲罰措施。
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實在擔心買到有火堿殘留的問題羊蹄,如何減小風險?首先應該盡量去正規的超市或者農貿市場購買羊蹄,最好不要去小攤小販處購買,因為小攤小販在食品質量控制方面往往會差一些,也可能有更大的安全風險。買回家后,如果擔心有殘留,可以多用水沖洗幾遍,因為火堿是很可以溶解在水里的,很容易被水沖掉。
【參考資料】
[1] 汪學德,王合寶,鄭永占. 食品級燒堿在脫皮芝麻生產中的應用. 《中國油脂》2010年12期.
[2] 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劑.
【有獎小調查】參加用戶消費習慣調查,幫助百度改進產品體驗,還有機會獲得百度限量版紀念品。參與調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