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位于華盛頓的公司設想了未來空間站的雛形,長度達到400米,造價達到3000億美元,建造時間可能需要30年之久。這座空間站的特點在于擁有人造重力場,可創造重力環境,支持人類長期在太空中生活。

目前太空旅行將面對一個問題,即無法形成人造重力環境,如果宇航員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中生活,就會面臨骨質流失和肌肉萎縮的情況。新型空間站酷似一個巨大的缸體,可自行旋轉產生人造重力場。

未來空間站的設計者為比爾·肯普和泰德·瑪杰吉卡,外形酷似一個巨大的“空間蘑菇”。長度達到400米,是人類建造的最大軌道建筑。按照科學家的設想,人造重力場的形成主要來自空間站每分鐘4.22圈的自轉,能夠實現類似地球上的重力環境,宇航員可在地面上行走。

目前空間站上的宇航員仍然處于失重環境中,因此宇航員每次太空任務持續的時間并不長。工程師設想了可旋轉的空間站來創建人造重力場,空間站的圓頂和主圓柱部分旋轉的方向相反,確保了空間站的穩定性。圓頂部分為空間站的指揮中心,也可以作為宇航員的物質儲備場所。

相比之下,國際空間站的規模就小得多,未來空間站造價可達3000億美元,而國際空間站的花費為1000億美元,花費近15年的時間建造。由此可見空間站的建造不僅耗資龐大,建造的時間也很長,還需要強大的運載火箭。科學家認為建造空間站是建立火星基地的重要一步,畢竟這些技術也能夠用于建造火星軌道上的人類棲息地。

國際空間站計劃在2024年退役,如果壽命延長的話可持續到2030年,因此空間站的后續計劃開始提出。目前有私人公司提出了充氣式空間站,造價更加便宜,或許可用于未來空間站和外星基地的建設中。

設計者比爾·肯普認為未來10年內可能進行未來空間站的小規模建造,成本在100億美元左右,需要12至18個月進行建造,能夠部署到軌道上作為有人照料的空間站使用。

(編譯:羅輯)
【有獎小調查】參加用戶消費習慣調查,幫助百度改進產品體驗,還有機會獲得百度限量版紀念品。參與調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