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流傳一個說法,以特定方式拔頭發可以治療脫發,并聲稱是來自發表在Cell雜志上的一篇科學研究報告[1]。
這是真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種說法只是媒體對Cell上發表的一項動物實驗研究的誤讀。
一項什么樣的研究
這是一項由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與中國臺灣和蘇格蘭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的動物實驗研究,在線發表在2015年4月9日的Cell雜志上,論文標題為“器官水平的群體感應介導毛發干細胞群再生“(Organ-Level Quorum Sensing Directs Regeneration in Hair Stem Cell Populations)[2]。
在這項研究中,以小鼠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從小鼠背部以不同模式拔掉一定數量毛發作為刺激因素,通過檢測拔毛這種傷害性刺激產生的化學分子信號研究了皮膚細胞的生物反應。
方法很簡單,就是以不同的密度間隔拔毛,即拔除的毛發之間間距或者接近,或距離較遠,檢測皮膚細胞產生和釋放的一些生物分子來評價毛發修復反應情況。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拔毛可以刺激毛發重新生長。當拔毛密度達到一定的閾值范圍,甚至可以刺激生長出超過原先拔除數量最高達6.5倍的毛發;如果低于這個閾值,則不能產生足夠的信號啟動的毛發再生系統。
通常小鼠皮膚毛發密度約每平方毫米45~60根,遠遠高過人類頭皮每平方厘米70~120頭發的密度。研究發現,每平方毫米拔掉超過10條毛發才能刺激再生,如果把所有毛發全部拔除,則只能長出同樣數量的新毛發。
當從3mm直徑區域拔掉20根毛發,研究者發現能生長回約450根毛發,這些新毛發不僅位于被拔毛區域,還存在于鄰近區域。當從5mm直徑范圍拔毛200根,再生毛發多達1300,即刺激了多達6.5倍數量的毛發再生。
基于這些觀察結果,研究人員認為每個毛囊可以作為一個感受器感受到更廣泛皮膚區域毛發拔除造成的傷害性刺激。
每個毛囊感受到的刺激信號輸入一個共同的生物回路,這個回路可以對區域性傷害刺激作出一個綜合性量化評估。一旦這種傷害達到一定閾值,危及到群體的生存延續,再生機制就會被激活。
對細胞信號的檢測研究揭示拔毛刺激毛發再生的機制和過程為(如下圖所示):

(1)微傷害階段:拔除毛發損傷毛囊導致角質形成凋亡;
(2)危機信號釋放階段:這種損害對于皮膚毛囊構成一種壓力危機,受拔除毛發損傷的毛囊釋放一種被稱為CCL2的炎癥因子,這種分子可以趨化TNF-α(腫瘤壞死因子,一種炎癥因子)分泌型巨噬細胞聚集于“危機”發生區域,并釋放TNF-α;
(3)群體感應階段:TNF-α通過免疫反應激活整個“危機”區域受到拔毛損害以及沒有被拔毛的毛囊再生;
(4)再生階段:拔毛作為一種微傷害誘導的毛發再生信號在整個“危機”區域的傳播導致整個區域以及周邊毛發的再生。
簡單來說,拔除毛發這種傷害雖然僅僅作用于個體性毛囊,但是當區域內遭受傷害毛囊達到一定閾值,受傷害毛囊通過產生和釋放系列分子信號誘導整個區域內的無論是否遭受傷害的毛囊再生,生長出更多的毛發。
研究者認為,他們的研究中小鼠皮膚對于拔毛刺激做出的反應符合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的概念要素。因此,他們宣稱發現并證實了生物組織或者器官水平的群體感應現象。
什么是群體感應?
在生物學上,個體對于環境刺激因素的感受通過分子信號引發群體集體產生效應的現象被稱為群體感應。
不同于人類個體之間語言作為主要交流方式,很多生物個體之間主要通過分子信號傳遞實現信息交流,這類信號分子也稱為信息素。人類雖然也保留了某些信息素交流方式,比如揮發性分子散發的體味,但是已經非常次要的途徑。
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細菌的群體感應,單個細菌對于環境因素的刺激可以通過釋放分子信號(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信號分子不同)來影響群體的數量。這個效應的生物學意義在于維持一定空間區域內細菌群體大小,從而避免空間和營養物質不足而危及群體的生存,有點類似人類計劃生育的意味。
另外,群體感應也“指導”螞蟻、蜜蜂等社會性昆蟲巢穴的選址和筑巢空間“設置”,以與群體個體數量相適應。
此前,尚沒有研究證據證明生物體內存在組織和器官水平的群體感應現象。
在人類拔毛能刺激更多毛發再生嗎?
動物實驗是現代醫學基礎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動物實驗研究的結果并不一定適用于人類,那些在動物實驗研究中獲得可靠的理想的效果,并預計可能會適用于人類的研究才進行人體試驗研究,以驗證在人類的作用和效果。
Cell雜志上上發表的這項研究沒有任何涉及人體試驗的內容,完全不能證明實驗結果是否適用于人類,因此從這項動物實驗研究不能推出這種方法可以用于治療或治愈人類脫發的結論,作者在論文中也完全沒有這類表述。
但是,作者在接受某些公共媒體采訪時卻把結果“延伸”到了人類,暗示可能是一種治療人類脫發的一種潛力方法,并被某些媒體過度渲染。比如,世界著名的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標題中就用了“治愈禿頭”的文字[3],構成了對于公眾的誤導。
從理論上講,這項研究結果能不能適用于人類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人類與動物毛發的生物學意義,以及毛發生長、脫落和再生方面的異同。
雖然身體表面被覆毛發是哺乳動物的特征之一,但人類的毛發大部分已經退化,殘存的部分也似乎失去作為熱傳導絕緣體這一最主要的生理意義。比如,頭發,似乎也僅關乎外表形象心理影響作用。因此人類體毛可以說基本上是一種遺傳學遺跡。
也因此人類毛發已經幾乎不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性狀和生長僅僅受遺傳和激素的調控。以頭發為例,毛發直徑的粗細、毛體的卷曲還是筆直、硬度和發色等均受遺傳控制;而生長、脫落和再生則由遺傳和激素共同控制。
研究已知,一個人共約有500萬個毛囊,其中100萬位于頭皮。這些毛囊在出生之前已經完全形成,出生后不再形成新的毛囊。毛囊也具有一定壽命:每個毛囊通常完成10~20生長周期,產生出10~20根頭發。每個周期主要經歷增生期(2~8年)、退行期(2~4周)和休止期(2~4個月)三個階段。頭皮共約有10萬到15萬根頭發,約10%的毛囊處于休止期,由休止期轉入增生期新生出毛發時,原先老死的毛發會脫落,每天約50~100根,稱為休止期脫發,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當然,毛發脫落也受身體內部因素,如年齡、激素或營養狀況,皮膚病和精神壓力,以及外部因素,如癌癥化療藥物,電離輻射,和解除某些化學品等的影響。
激素是調控毛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最為突出的就是性激素睪酮的影響,比如體毛分布也是所謂第二性征的性別特征。不同區域毛發對于男性性激素睪酮的反應性也是造成男性型脫發的原因。
在動物,體毛最主要生物意義是作為導熱絕緣體的保溫效應,因此除了受遺傳和激素影響外,有別于人類的最大不同就是響應于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季節性“換毛”。毛發脫落的群體感應在動物季節性換毛這種頻繁的、整體性的毛發脫落和再生過程中或許更具有生物學意義。
而在人類,毛發脫落和再生是受基因控制的、一個“換毛”周期長達2~8年,脫毛誘發的毛發再生的群體感應不存在生物學意義上的需求。
而且如前文所述,研究已經證明,人體所有毛囊形成與出生之前,正常生理狀態下毛囊干細胞不會發育生成新的毛囊。
因此,人類脫發很多時候是永久性的,不會自發形成新的毛囊再生出新發。
目前解決脫發禿頭問題的研究前沿包括采用細胞學方法重新編程誘導干細胞,或者結合干細胞和基因學方法刺激毛囊再生,但也僅僅處于實驗研究階段。
最后,人類包括拔毛在內的人工脫發實踐中也沒有發現過可以刺激再生的現象。
綜上,一方面,動物實驗結果不能直接用于人類;另一方面,人類毛發的生物學意義和生長控制不同于動物,基本不受外界溫度環境影響,不存在頻繁、整體性換毛的現象。
因此不能從這項動物研究直接推導出拔毛可以用于治療或者治愈脫發的說法。
【參考文獻】
[1] 拔頭發可逆轉脫發專家表示懷疑
[2]
[3]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