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弗里茨·朗(Fritz Lang)在1927年的里程碑之作《大都會》中創造了石破天驚的機械人“人造瑪利亞”,人造人就開始具備了和真人角色一樣的魅力,在釋放出迷人魔力的同時,還滲透出讓人脊背發涼的恐怖感。
目前正在北美地區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熱映影片,由老牌科幻編劇亞歷克斯·加蘭(Alex Garland)編劇并執導的《機械姬》(Ex Machina)讓人們再一次見到了人造人能如何釋放極致的性感魅力和危險氣息,同時具備著讓人不寒而栗的智能。這種震撼程度絕不亞于1927年的影迷們見到人造瑪利亞時的內心震動,在電影中一直經久不衰的“人工智能”話題再一次掀起了討論的熱潮。相信不少影迷在對《機械姬》充滿好奇的同時,也躍躍欲試地準備接觸或重溫經典的人工智能題材影片,英國衛報的資深評論人Michael Hogan正值此機列舉出了他心目中的“人工智能題材影片20強”,其中既包括《星球大戰》、《星際迷航》、《銀翼殺手》這樣絕對不可錯過的超級經典,也有這次具有顛覆性的新片《機械姬》,并通過梳理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佳作,展現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如何啟發了電影人,并如何開啟了人類對其無窮的好奇與想象。雖然表面上電影展現了人造人的面貌,但骨子里探討的還是它們之于人類的意義。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機械姬》(Ex Machina,2015)

“沒有什么比求生意志更能代表人性。”在Alex Garland的這部導演處女作中,為富翁工作的年輕“碼農”格里森人品爆發,贏得了造訪富翁老板的山間豪宅的大獎。但當他跟隨老板住進了豪宅之中才發現他獲邀的真實意圖是要幫忙進行一種針對人造人進行的名為“圖靈測試”的考驗——評估老板研發的最新款人工智能機械人女孩究竟多大程度上具備人類智能。于是他遇到了美麗不可方物的女人造人Ava。由來自瑞典的前芭蕾舞女演員艾麗西亞·維坎德飾演的人造人女孩雖然沒有華麗的造型,除了一張美艷絕倫又冷若冰霜的臉之外,周身都暴露著冰冷的電子元件,但那種詭異的女性吸引力讓人難以抗拒又通身發冷。創造它的人類男子也見惑于其美麗與智慧。當一個人造的“它”讓你不由得認為是“她”的時候,人工智能的地位和給人類帶來的思考又跨上了一級新的臺階。
人類相似指數:8/10
《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

這部黑白科幻電影經典中,來自更高地外文明的外星人Klaatu在控制他的超級機器人Gort時說出的那句外星咒語“Klaatu barada nikto!”已經成為了不亞于“愿原力與你同在。”的經典科幻片臺詞。善良的Klaatu與仆從Gort造訪地球只為了警醒地球人:過度的發展和擴張是危險的,研制核武器只會給人類帶來覆滅的厄運。然而他們的善意根本得不到人類的全面理解,反而遭到人類的攻擊,低調平和的外星人為了平息人類的愚蠢之舉,不得不展示了其作為更高級文明的能力。作為一部不以特效和科技元素取勝的嚴肅的科幻片,片中的人造人雖然身形碩大,由微微泛著綠色的外星金屬所造,但性格低調、安靜、忠誠,幾乎沒有感情,雖然具有放射能量射線的威力,也是需要充滿智慧的主人的授意。
人類相似指數:3/10
《A.I.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

這部改編自英國科幻作家Brian Aldiss的短篇小說《玩轉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的科幻巨制本是庫布里克未能實現的一個拍攝計劃,由斯皮爾伯格在2001年作為獻禮之作接手完成。主人公大衛(David)由當時還是演技派小正太的海利·喬·奧斯蒙德(Haley Joel Osment)飾演,看起來是個人類小男孩的他其實是個具有人類情感和智能的人形機器人。在單純地試圖愛人類的過程中不斷遭遇著來自對其情感復雜的人類的挫折,在一次逃離人類主人家庭的冒險中與更多的人造人相遇,在困境中不斷學習人性并像人類少年一樣經歷心靈的成長。全片包含著匹諾曹式的隱喻以及庫布里克式的陰暗色調和末世感,但斯皮爾伯格為其增加了濃重的人性溫暖和天真的情感,大大減輕了庫布里克一貫的悲觀陰郁氣質。片中主要的人造人角色都是天衣無縫的人型,也是這部影片的問世,讓“人工智能”這個概念更為普羅大眾所津津樂道。
人類相似指數:9/10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下面來談一部真正的庫布里克作品。在這部庫布里克與阿瑟·C·克拉克聯手打造的充滿想象與預言的太空史詩中,HAL對人類說:“9000系列是有史以來最可靠的人造電腦。HAL 9000從未犯過錯誤,或曲解一個信息。也就是說,我們絕對無缺陷,不會犯任何錯誤。”這句臺詞不但揭示了其人工智能主機的身份,也為隨后的劇情沖突埋下了伏筆。HAL 9000從最初控制發現者一號飛船各方面運作的中央計算機,到飛船發生故障后為了與人類爭奪飛船的控制權,變為不惜殺人的機械惡魔,HAL 9000始終有著可靠的機械外表,操著單調柔和的電子音與人類對話,甚至包括隨意殺死太空船員的時候。那句彬彬有禮卻語調毫無起伏的“對不起,戴夫。”(I’m sorry, Dave.)比任何外星怪獸更讓人類觀眾不寒而栗,在這出太空歌劇中,人類聽出的滿滿都是精準音符中的殺意。
人類相似指數:5/10
《大都會》(Metropolis,1927)

弗里茨·朗的在1927年創造出這樣的黑白默片科幻史詩無疑是極具實驗性的,這種創舉幾乎影響了后世的全部經典科幻電影,從接地氣的《超人》到高冷的《銀翼殺手》無不擁有它的影子。片中作為2026年柏林女工瑪麗亞的機器對立面出現的“人造瑪利亞”是影史上最早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形象。片中其作為邪惡科學家與資本家依照工人女預言家的面貌聯手打造來對抗工人階級的惡女機器人,在影片最后被像中世紀女巫一般燒死,但其作為一個母題被后代電影人承襲,不斷致敬和演變。《星球大戰》中最著名的C-3PO機器人就是受其外形啟發而設計的。
人類相似指數: 8/10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2014)

克里斯托弗·諾蘭2014年的新作《星際穿越》再次讓人們想到了“科幻史詩”、“太空歌劇”這樣形容經典的詞匯。片中隨人類科學家與永續號(Endurance)航天器前往太空的人工智能助手TARS和CASE的外形與《2001太空漫游》中出現的黑色石碑如出一轍,其設定也讓人想到HAL9000,但TARS在片中無疑是稱職的人工智能助手,在關鍵時刻會為了人類科學家的生命和關鍵的數據毫不猶豫地自我犧牲,并通過被馬修·麥康納飾演的科學家救回的生死與共,產生了堅定而浪漫的“人機兄弟情”。當然了,看看馬修·麥康納的帥樣,誰會不樂意呢?
人類相似指數: 2/10
《我,機器人/機械公敵》(I, Robot,2004)

受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同名科幻短篇小說集的啟發,這部由曾經的票房保障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科幻大片將故事設定在2035年, 那時的人類社會中,人工智能機器人作為人類的仆從已經滲透進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與機器人維持著和諧的關系。主人公是一名對機器人有著嚴重不信任的洛杉磯警探,在一起疑似科學家自殺的案件中,懷疑是科學家新研制的類人機器人桑尼(Sonny)害死了主人,并引發了隨后的一場壯觀的機器人暴動。雖為商業片,片中的機器人卻不是簡單的高智商反派。它們與人類一樣具有情感和智能,卻肩負著更為沉痛的選擇和任務,在情感與選擇的重大矛盾之中痛苦而堅定地生活,并具有著讓人類汗顏的天真。看完此片的觀眾肯定很難不去捫心自問如果是自己的話,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也是該作品的原著中首次提出的,它為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共存設置了一個嚴謹的先決條件,從而使得人工智能題材更具真實感。而Sonny冷酷、藍眼、面無表情的形象與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這么像,應該只是個巧合。
人類相似指數: 7/10
《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

“永遠別讓人類去做機器干的活。”這部沃卓斯基兄弟(那時候還是兄弟)打造的賽博朋克科幻經典將劇情設定在一個人類絕不想看見的糟糕未來,那時的智能機械已經反勝人類,人類變成了類似“人肉鋰電池”的可悲地位,被機械控制生活在名叫矩陣(Matrix)的腦洞中。片中大量出現的黑西服、黑墨鏡、長的一模一樣的“特工”實際上是非常強大的人工智能程序,擔當為矩陣巡邏的角色。雨果·維文也憑借著扮演特工史密斯一角為人所熟知。由于影片的末世基調,人工智能特工鎮壓人類反抗的方式也相對顯得頗老派,由100個史密斯與尼奧肉搏的橋段中可見一斑。
人類相似指數: 8/10
《鐵甲威龍/機械戰警》(RoboCop,1987)

比較特別的是,本片中的人造人原本其實是人類,這也就奠定了其在同題材影片中比較獨特的地位。故事中的主角原本是一名警探,在執行任務中被一伙暴徒殘忍殺害,后經過居心叵測的大型公司OCP利用尖端技術,以其殘缺肢體為基礎,再生為一名人造人。再生后的主角因為具有了人類不具備的超人化的能力,并“抹除了”人類因為情感而可能的判斷失誤因素,成為了OCP的一款具備人類外形和智能且不具備人類弱點的“執法產品”。主人公的金屬外殼搭配冰球頭盔造型頭部裝甲的造型參考了《銀翼殺手》和漫畫《特警判官》(Judge Dredd),搭配頭盔內部露出的半截人臉,與主人公已經身為機器卻不斷被生前記憶困擾的身份困惑不謀而合。而本片最優秀之處也許就是展示了痛快的殺戮卻不耽溺于展示殺戮,而是實實在在對人造人“究竟是不是人”的問題展開了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人類相似指數:6/10
《霹靂五號》(Short Circuit,1986)

看起來多少有些可愛的“強尼5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與大部分人工智能題材影片不同,《霹靂五號》的主題相當嚴肅,表現形式卻并不那么黑暗。原本作為美方戰爭機器人被研制出來的“5號”在一次“遭雷劈”的意外之后產生了人類的自由意志,于是認為自己是“獨立生命”的5號踏上了逃亡之旅。盡管看起來實在不像人,也似乎不怎么“尖端”,但5號的智能卻是相當接近正常人類的,比如會讀書學習、看電視、喜歡與人交流,還有強烈的求知欲,似乎就像是個天真的孩子,并且5號冒著被美國政府和其他機器人兄弟追殺的風險,也要說服人類它是“生命”,而不愿成為戰爭機器,這一點上也許5號才是真正具有“人性”的機器人。
人類相似指數:2/10
《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

盡管看過《終結者》系列的觀眾不計其數,其重要性還是有可能被低估的。作為一部并非那么簡單粗暴展示施瓦辛格肌肉的作品,《終結者》系列營造了完整的世界觀,并且在順暢講述故事的情況下兼顧了機器人與人類關系的討論。由施瓦辛格扮演的來自“天網”系統的人工智能 “T-800” 機器人不僅讓人們看到了機器人在戰斗上的絕對優勢,更展示了人類在與機器人交流中的感染力。能教會機器人微笑,能與其建立感情,某種程度上說,人類情感的強大和復雜還遠非科學技術、預測和計算能夠完全覆蓋的。
人類相似指數:9/10
《王牌大賤諜》(Austin Powers: International Man Of Mystery,1997)

這可能是整個片單中另一個“特殊”的存在。《王牌大賤諜》三部曲作為較為典型的英式喜劇片,在耍賤賣萌之余不忘了拿各種一本正經的話題開玩笑。英國間諜不是一向風度翩翩嗎,我們的主角Austin Powers偏偏是個穿得道貌岸然卻又賤又色又猥瑣的家伙,專門顛覆情種007的瀟灑形象。于是在影片開頭,大反派“邪惡博士”就派遣了一隊美艷絕倫的機器美人“Fembots”來色誘大英雄,而大英雄對此也毫無抵抗力,沒出息地沉迷其中險些被殺。一向高冷智慧不近人情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也被調侃成了性感武器,好在人類還有自控力和隨機應變的“歪招”可以攻破機器的極限,盡管伊麗莎白·赫莉和小甜甜布蘭妮客串的機器美女實在養眼。
人類相似指數:7/10;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

不論是菲利普·K·迪克的原著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還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這部新黑色科幻電影都已經成為科幻迷心中不世出的經典,盡管在當時看來是絕對超前的。原作與電影都有濃重的反烏托邦色彩,設定在2019年的洛杉磯。一種代表了當時先進生物工程技術的“改造人”(replicants)不論從外表還是智能上都已經與一般人類無異,被用于地外殖民地的危險工作和從事被人類認為“低人一等”的工作,并不準違抗命令逃回地球。片中的改造人只有4年的壽命,并被植入了虛假的人造記憶,使他們認為自己是人類。令人觀之驚心的不僅僅是改造人逼真的人類屬性,更有改造人反叛首領羅伊在彌留之際那段關于即將消弭之記憶的獨白,其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于英雄價值觀的質疑不僅看呆了哈里森·福特飾演的銀翼殺手戴克,更讓人不禁產生了和戴克同樣的疑惑“我究竟是不是改造人?”
人類相似指數:10/10
《機械危情》(The Machine,2013)

同樣是一部將人類直接改造為智能機器人設定的影片,比較特別的是,作為一部人工智能題材的科幻電影,其性質卻是小成本獨立影片,并非常見的好萊塢大制作,所以其視覺呈現方式也是相對“非傳統”的。可以看出《銀翼殺手》這樣的新黑色電影對本片的影響,電影不但以灰暗的色調、黑色的氛圍呈現,被作為“超級戰士”研制的機器人也顯得更加類人化和具備道德感。同樣的,本片中的對白和主旨也充滿了東方哲學意味,頗引人思考。編劇兼導演的Caradog W. James的真實意圖也許正是通過這樣一部不太常規和令人“舒服”的科幻片向觀者發問,正如其中女機器人對其創造者說“我是新世界的一部分,而你則屬于舊世界。”
人類相似指數: 8/10
《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

由喬治·盧卡斯締造的系列太空歌劇傳奇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盡管主要矛盾是少年阿納金的成長歷程,但最討人喜歡的角色恐怕是這兩個有著最萌身高差、總在拌嘴的機器人。作為影史上最經典的機器人基友組合,嘴炮屬性的金色人形機器人和它桶型身材的小伙伴為星戰系列提供了一絲絲輕松幽默的氣氛,并且它倆是僅有的貫穿整個系列七部影片的角色,可見其重要地位。當然,今年我們又要在電影院見到它倆了。
人類相似指數: 3/10
《星際迷航7:日換星移/星空奇兵》(Star Trek: Generations,1994)

作為電影與電視劇雙線并行的經典科幻大作,星際迷航系列劇情相對復雜,人物網絡也異常龐大,演員更是經歷了大量的換代。1994年的第7部電影正是處在了承上啟下的位置,不但出現了重要的大量的新角色,也承擔了更多的人文思考。其中非常重要的人造人新角色Data少校在1987年的電視劇集《星際迷航:下一代》中登場,并參與了4部系列電影。作為一名具有非人類視角、白化外觀和正電子大腦的人造人,Data承擔了片中人文主旨的載體作用。通過展現其被植入“情緒芯片”后的種種變化,情緒與人類的關系得到了很深入的探討,使得整部影片在目前的12部系列電影中顯得格外全面和完整。
人類相似指數: 6/10
《她》(Her,2013)

斯派克·瓊斯在這部新作中,呈現了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人機情感關系。由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孤獨陰郁而才華橫溢的情書作家愛上了自己具有超人智慧的計算機運行系統Samantha,她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并擁有略帶沙啞卻極致性感的女性聲音(斯嘉麗·約翰遜出演)。這份孤獨到了極致的絕望戀情不會給人類帶來直接的毀滅性傷害,但其背后隱藏的現代社會人的孤獨、封閉、對溝通的無力感和對機器式“體貼”的依賴卻值得反思。
人類相似指數:7/10
《銀河系漫游指南》(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2005)

它的原著小說可能是史上發行最廣的文學作品之一,并曾被改編為各種藝術形式問世。外形呆萌、人畜無害、內心卻憂郁到不行的“偏執型機器人馬文”(Marvin The Paranoid Android)是人類主人公在經歷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遭遇后遇到的人造人主角,它由于腦容量巨大(當然體積也巨大)卻根本沒機會使用而郁悶到了極點——上一次說話還是40年前,對著一臺咖啡機。不得不說,這可能是影史上最有反差萌、也最傲嬌的AI角色了;順帶一提,人類男主演可是時下風頭很勁的“花生”馬丁·弗里曼。
人類相似指數: 4/10
《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1982)

這部如今看來如80年代新浪潮音樂般復古的影片在當時絕對堪稱劃時代意義的現象級作品——其中的電子化場景很多甚至是手繪完成的。片中的電腦公司研制出了一款人工智能程序,但隨后失控的程序開始想要控制世界,并將試圖進行修復的“程序猿”吸入程序中成為了一個“二次元”人物。為了生存并“拯救世界”,早日回到三次元,主角不得不化身游戲中的角色,與正面AI程序并肩戰斗。雖然如今看起來劇情設定“中二”了點,但那些堪稱酷炫、具有強烈未來感和相當“魔性”的畫面和設計著實振聾發聵,甚至奧斯卡委員會還在1982年因認為“大量使用電腦特技有耍詐之嫌”而將此片排除在小金人提名范圍之外。
人類相似指數: 4/10
《機器人總動員/瓦力》(Wall-E,2008)

作為上榜的唯一一部動畫電影的男主角,皮克斯創造的孤膽機器英雄瓦力大概是最萌的AI角色了。在影片設定的2085年,地球早已成為了宇宙中孤單的垃圾場,人類都以胖成球的姿態生活在外星球,瓦力作為一只臟兮兮的垃圾分類處理機器人,在垃圾堆中干著臟活累活。瓦力有著明顯致敬“霹靂五號”的外形,方頭方腦、有著老坦克般的笨拙外形和孩子般的天然呆氣質,與他蘋果手機般流線型的機器女朋友相比,瓦力一點不像是存在于2085年的物件。然而就是這么個“藍領機器人”比那時的人類更眷戀著地球,用單純的大眼睛發現著垃圾堆中的美好,為了保護一棵孱弱的小綠苗不顧一切,并因此打動了比他先進得多的女機器人。是不是既諷刺又動人呢?
人類相似指數: 1/10
(via theguardian)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