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生產日期達30年、40年的僵尸肉的報道震驚了我國的消費者,讓我們本已經脆弱的神經再次緊張起來,在這里,就跟大家介紹一下僵尸肉的相關信息和知識,希望大家能對僵尸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
截至2015年6月23日,全國海關共立案偵辦凍品走私犯罪案件141起,查證走私凍品4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3倍和2.7倍,天津、大連、沈陽、廣州、南寧等海關先后破獲一批走私凍品大案。在查獲的大量走私入境的凍品中,也夾雜一些長達幾十年的“陳年老肉”,比如 “70后”豬蹄、“80后”雞翅……。 其中6月1日,長沙海關破獲一起特大走私凍品案,打掉以黎某、鐘某等分別為首的2個涉嫌走私凍品團伙,查扣涉嫌走私凍牛肉、凍鴨脖、凍雞爪等約800噸,價值約1000萬元。

僵尸肉從哪里來?
那么這些過期凍肉都來自哪里呢?由于是走私過來的,自然是來源于境外,一些走私到國內的“陳年老肉”來源于境外一些地方的長期儲存肉,比如作為戰略儲備而輪換下來的肉品,就像糧庫里的大米一樣,存了幾年就要換一批,換下來的凍品肉大多低價處理,一般用作牲畜飼料,有些不法分子就將這樣的肉走私到了我國。其實走私凍肉在國際上多次出現過,2010年1月,俄羅斯內務部經濟安全局在俄西南部的別爾哥羅德州破獲一起肉制品走私案。調查人員發現,一些年齡超過30年的冷凍“戰備肉”從美國、巴西、比利時、加拿大和阿根廷經烏克蘭境內走私進入俄境。涉案的犯罪團伙當時從事這種勾當已有數年時間。警方在偵查過程中發現,這些肉制品曾被作為“戰略儲備物質”長年保存在拉美某國的冷庫里,已經嚴重過期。據偵查人員提供的資料表明,這些肉制品是在上世紀的一九七四年被冷凍起來的。
“僵尸肉”的來源除了因戰略儲備而嚴重過期外,還有一些商家昧著良心將過期的肉制品賣給消費者。近現代最著名的案例出現在德國。2006年,一家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與奧地利邊境地區的公司使用偽造保質時間標簽,將過期肉制品解凍、腌制,然后再次冷凍出售,警方查封了該公司約120噸腐爛肉制品,有些甚至已經過了保質期4年之久。這些肉制品解凍后模樣驚人,除了呈詭異的青綠色外,還有發霉腐敗跡象。除了德國,美國、瑞典也發生過類似事件。
我國消費者在看到關于僵尸肉的報道時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疑問,長達幾十年的過期凍肉其冷凍成本應該會很高,這樣的走私有必要嗎?消費者有這樣的疑問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如果無利可圖,誰會做這樣的買賣,冒這樣的險呢?
如何流向我國大陸?
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越來越嚴的監管和審查之時,僵尸肉把目光瞄準了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肉制品消費量顯著增加的中國首當其沖。
在2015年6月份的凍品走私專項查緝抓捕行動中,據相關人員介紹,最常見的走私路徑是:走私人員從境外以低價采購貨品,用集裝箱發至香港,然后發往越南海防,在中越邊境的芒街拆解,雇傭邊民“螞蟻搬家式”將凍品運到境內。一個35噸的集裝箱凍品由幾十個邊民搬運,一兩個小時就能搬完。在2012年,廣西南寧市集中深埋銷毀250多噸走私凍品,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凍品來自美國、越南、巴西等國家,并從越南走私入境,走私分子以南寧作為中轉站,將這些凍品銷往我國部分省區。
主要流向
由于走私的凍肉會反復解凍再冷凍,多是腐敗變質后經過處理才能掩蓋其臭味和顏色,所以這些肉一般不直接作為肉品出售,而是通過批發市場,進入大排檔、餐館等處作為加工食材,另外隨著生鮮電商的風生水起,一些網絡平臺也成為其潛在銷售渠道。通過醬油腌制、辣椒調味后,化學品處理后,這些肉品有的演變成餐桌上的“佳肴”,有的被制作成袋裝熟食,當以這些肉制品的形式出現時,其本身變質后的顏色和氣味已經被掩蓋不易察覺了。
有了解僵尸肉分銷渠道的知情人士說,這些過期凍肉為了躲避檢疫監管環節,分銷時一般會避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重點向二、三線城市的餐館供貨,比如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市的小餐館。
僵尸肉的危害
多年的凍肉品質上比鮮肉會差,但只要冷凍過程中沒有發生解凍現象,從外觀和口感上很難區別。但是走私肉運輸條件惡劣,自然會不斷解凍、冷凍,不斷解凍等過程中容易滋生各種細菌,甚至是開始腐爛又重新冷凍,其衛生安全和食品質量不堪想象。在我國生肉的保質期最長的是幾個月,而走私的凍肉其一般過保質期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并且在運輸過程中多次解凍、冷凍,所以僵尸肉肯定會涉及到肉的腐敗變質問題。肉的腐敗,是指肉品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在污染微生物的作用下或自身組織酶的作用下分解變化、產生有害物質的過程。主要是蛋白質水解及脂肪的腐敗。蛋白質降解會產生氨類、甲胺、尸胺(對人體有毒)、酮酸、甲烷、糞臭素等,脂肪氧化會產生游離脂肪酸和甘油,會產生酸敗氣味,肉的腐敗一般是從環境中好氧微生物污染肉的表面開始的,沿著結締組織向深層擴散的,好氧微生物最容易生長繁殖,導致肉品的腐敗。另外在無氧條件下,乳酸桿菌仍能生長并導致腐敗的發生。所以肉品的腐敗是需氧、微需氧、厭氧等多種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導致的。
僵尸肉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不僅是由于肉變質產生的有害物質,還因為為了掩蓋肉變質所引起的顏色、氣味、質感的改變,會使用到一些化學物品,比如過氧化氫可以用于漂白,還有色素可以使肉品看著新鮮,而香精可以用來掩蓋肉變質的臭味等,另外如果凍肉本身攜帶了人畜共患病如口蹄疫、瘋牛病的話對也會對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威脅,總之僵尸肉嚴重威脅著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隨著多年來走私過期凍肉,已經形成了進口、分銷網絡,對僵尸肉的監管存在難題,并且依據國內現有的肉制品檢測標準為 GB2707-2005鮮(凍)畜肉衛生標準、GB/T 1723-2008鮮凍分割牛肉等衛生標準。其中,對肉制品檢測集中在色澤、黏度、氣味等感官指標,凍禽解凍失水率、揮發性鹽基氮含量等理工檢驗指標,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沙門氏菌等微生物指標。根據目前技術手段,一般能對肉質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標進行檢測,以此來判斷其是否過期,但很難直接判斷出陳年凍肉的實際存放年齡。
在僵尸肉的進口、分銷網絡中,一旦這些肉流向餐館、大排檔等處,由于餐飲、大排檔數量多,較分散及肉品的快速消費性,確實給監管帶來困難,所以針對過期肉還是應該在控制其來源上下功夫,避免過期肉的流入,盡管2015年截止到目前已經查獲42萬噸,但是還有相當數量的過期肉流入了市場,所以打擊過期肉的力度還是應該加大,切實保障我們消費者的權益和健康安全,我們消費者也應該盡量少去不正規的小餐館、大排檔就餐,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接觸到過期肉的機會。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