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端午】粽子和屈原到底有多大關系?

    端午節、粽子、屈原,這鐵三角的關系,就像乾隆、紀曉嵐和和珅這三位冤家一樣,是剪不斷、理還亂。端午節吃粽子到底和屈原有什么關系? 標準答案一般長這樣: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至于為什么后來流行用艾葉、葦葉或荷葉包粽子呢?南朝梁代的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是這么解釋的:“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屈原說,你們投粽子投了幾百年,雖然心意可嘉,可惜方法有點不對路,我來教你們怎么包粽子。

    這是以粽投江用來紀念屈原最早的文字記載。這么說起來,是先有屈原投江后有粽子問世?而且屈原還直接主導了粽子的進化史?這事兒怎么聽起來這么不靠譜呢?

    不妨來較較真。不過,粽子究竟生于何時,現存文獻并無明載。不過可以肯定它起源甚早,有學者認為在炊具出現前,便有了粽子的雛形。古代的粽子有兩種形制,一種是“角黍”,就是今天常見的包裹的粽子;另一種是“筒粽”,以竹筒裝米做成。考慮到以植物葉子包裹食物的飲食習慣流行于南方,而竹子更是南方所產,那么粽子大抵應該是源于南方的食物。“角黍”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角黍的做法是:“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這說明,那時人們吃角黍,是在每年的夏至到端午期間,角黍還算不上端午節的專屬食物。之所以叫角黍,是由于它包裹成角狀。為什么不是圓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其他的形狀呢?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出于模擬牛角祭祀的緣故,因為牛角在古時是祭器,有祭祀的象征意義。

    “糭”是“粽”的古體字,最早見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糭,蘆葉裹米也。從米, 聲。作弄切。” 周處《風土記》稱:“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可見古人把兩者混為一談了。再加上南方多水,故“糭”在食用之外,也用于祭祀水神,古人常把蛟龍視為水神:“將貯有稻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飼蛟龍,正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恰如我國北方周人的祭祖之俗。”( 王仁興《中國年節食俗》)。

    南朝梁時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荊楚五月風俗:“夏至節日食糉。按,周處《風土記》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糉。”可見直到那時即使在屈原的故鄉也并沒有端午吃粽的習俗,倒是有龍舟競渡,確系屈原之故:“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為俗。”值得注意的是,宗懔和吳均雖然同屬梁代,但宗懔小吳均30多歲,果真如吳均所言,投棕是為了紀念屈原,宗懔為何厚此薄彼,闕而不錄?

    原因其實很簡單,宗懔是老老實實地記載自己熟悉的歲時風俗,秉筆直錄,吳均卻是妙手生花,天馬行空地編故事。先看書名,“齊諧”,志怪者也。你瞧人家,一開始就沒打算走正經路線。還別說,他還真有本事把故事編的文詞優美,引人入勝。如今《續齊諧記》只剩17條而已,全篇不到4000字,卻有不少故事廣為流傳,如牛郎織女七月七日相會鵲橋,五月五日投粽入江紀念屈原等等。可見這講故事的功力非同一般。

    不過吳均也并非憑空杜撰,而是多有所本。為什么要用“五色絲”纏裹粽子?或源于祭祀水神的民間習俗。聞一多考證說,系五彩絲是由百越民族的“紋身”習俗衍化而來。紋身后似“龍子”,蛟龍會視為同類從而免受其害。晉代《拾遺記》中載,周昭王死而為水神,人們在水邊祭祀他,用的也是五色:“至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果,采蘭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結五色紗囊盛食”。

    那么,為什么要在端午節吃粽子?粽子為何會變成端午的vip食品?

    雖然端午現在是一個很歡樂的節日,賽龍舟,吃粽子,花樣繁多,但溯其緣起,卻始于憂懼。農歷五月,正值年中,時節更替,寒氣漸盡,熱氣飽和,古人認為這是一個陰陽爭鋒、生死攸關的關鍵月份,是個衛生防疫月,《禮記·月令》“仲夏之月”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五月被視為“惡月”,在這個月份出生自然不吉利。王充《論衡·四諱》中言:“諱舉正月、五月子,以為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已而舉之,父母禍死。”相傳孟嘗君生于五月五日,便被父親所棄。

    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有很多說法,至今沒有定論。但它本是一個“順應天時”的節日無疑。總之,關于五月的諸多活動漸漸都匯聚到五月五日,專重五日,遂成端午節,而魏晉南北朝時,屈原這個人物和相關故事逐漸附著其上,端午原本驅邪避毒的意義漸被遮蔽,反而被賦予的屈原主題占據上風,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大眾的“常識”。

    并非沒有質疑,宋人項安世說:“俗言端午為屈原,七夕為女牛,皆附會之說也,大率人情,每兩月必一聚會,而陽月必用,陽日必重之,故古人因情而立教,示尊陽也。是故正月則用一日,三月則用重三,五月則用重五。”認為古人是因人情立節,雖然此說也有穿鑿附會之處,但還是比屈原之說靠譜許多。屈原究竟是否端午投江,其實史無明據。胡適說屈原是一個“箭垛式人物”,有太多文學、倫理、民俗的意義附加上來:“古代有許多東西是一班無名的小百姓發明的,但后人感恩圖報,或是為便利起見,往往把許多發明都記到一兩個有名的人物的功德簿上去。……譬如諸葛亮借箭時用的草人,可以收到無數箭,故我叫他們做‘箭垛’。” 不過,與其說這是一種謊言,不如說是一種凝聚了社會共識和文化傳承的結果,除了紀念屈原,古時還流傳過端午紀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的傳說,但很顯然,千載以降,在這場優勝劣汰的文化選擇中,屈原一騎絕塵,以絕對優勢勝出,成了端午節當仁不讓的主角。

    有趣的是,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總有食物如影隨形。從先秦起,古人便講究根據季節更替調整日常生活,享用不同食品,與天時變化和陰陽消長相適應,因此元宵有湯圓,中秋有月餅,端午有粽子。堪稱“舌尖上”的節日。“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 (周處《風土記》)粽子本是普通食物,但古人認為端午日陰陽交錯,需用角黍來調和陰陽,粽葉包米是以陰裹陽,取陰陽調和、驅邪避毒之意。后概與端午的節日主題相契,漸從夏至轉移到端午上,待端午與屈原綁定后,粽子也隨之被文人附麗解說,成了屈原的親密戰友。

    • 發表于 2015-06-20 00:00
    • 閱讀 ( 69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