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來了,你都知道有哪些習俗?說幾個高冷的先: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吃五毒餅等;再說幾個親民的:懸掛菖蒲、艾草,賽龍舟,以及最最熟悉的吃粽子!
今天和大家一起研究的就是這個粽子話題,世界上最早的粽子是什么樣子?粽子的形狀是怎么進化的?粽子應該怎么吃?

粽子為啥都有“角”?
粽子的餡料變化多樣、甜咸不一,但外形卻都是驚人的統一:帶角!這僅僅是為了好包扎嗎?當然不是,其實粽子的形狀是有來歷和寓意的。
端午節吃粽子祭祀屈原是流行的說法,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是一種包含著特定內容的吉祥物。傳統的粽子大都有角,粽子的祭祀功能即來自于外形上的角。
動物的角尤其家畜牛的角,很早就是古人崇拜的靈物,并被用作祭祀神靈以祈年求豐。有關古人以動物的角作祭祀的可靠記載,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粽子的外形來自于對動物的模仿。
《禮記·王制》說: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意思是說,祭天地所用的牛角如繭栗,宗廟祭祀用的牛角長度不出把,賓客所用牛角尺把長。牛角作為靈物,不僅用于祭祀,也用于賓客宴席的祝福。《詩經·豳風·七月》說:稱彼觥,萬壽無疆!這是用兕牛角杯來舉杯暢飲祝福。可見,上古祭祀神靈所供奉的犧牲,往往以角為貴,角是人神溝通的靈物。
早期的粽子角黍,制成角形,正是對動物角的模仿。這種模仿的意義就在于賦予粽子以祭祀的功能。由此,制成角形的粽子就與動物的角一樣成了溝通人神的靈物。
而最早的粽子“筒粽”卻不是“多角”的。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世界各地的粽子都啥樣?
粽子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兩種,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先看看最大的粽子:廣西壯族出現過最大的粽子,它是將芭蕉葉墊在一個特大的方形籠格中,內放50公斤淘凈并拌有醬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塊的豬腿的肉,面上復一層芭蕉葉,隔水蒸熟,這種粽子壯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兩個月。
再看看最小的粽子:在上海一些酒樓飯館中,宴席點心供應“迷你粽”,小得象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塊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線纏綠葉,玲瓏淡雅。看到這樣的粽子,你還舍得剝開嗎?
其實早在古代時,我國制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了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后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圣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達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秘魯人是在圣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圣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子的風味。
那么,粽子應該怎么搭配吃?
咸鴨蛋
端午午餐有吃“十二紅”的說法,顧名思義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咸鴨蛋因其蛋黃鮮紅,被列入“十二紅”之一。
茶
茶具有解甜和解油膩的作用,特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等,可以配薄荷茶、綠茶,能增進葡萄糖的代謝,清熱去膩;比較油的粽子,如鮮肉、火腿、香腸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幫助消化。
木瓜、菠蘿
木瓜、菠蘿清甜消食,緩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膩的感覺,這種吃法既美容又助消化。
食用菌
吃肉粽時最好搭配些清口的湯類,如香菇湯、紫菜湯,因為香菇和紫菜有去油、解膩、排毒的功效,如果再搭配著吃些黑木耳、洋蔥、菠菜等,就不用擔心胃腸的問題了。
小菜、沙拉
無論是粽子還是包子、艾葉粑,都屬于容易讓人產生油膩飽脹感的食物,所以不要輔以大魚大肉,最好配上清粥小菜或水果沙拉。
最后來討論一個嚴(si)肅(bi)的問題,粽子到底是甜的還是咸的?
在南北兩地在豆花問題上,甜咸口味的對立,一到端午節粽子問題上卻瞬間就扭轉過來,先前的北咸豆花黨馬上轉變為北甜粽子黨,而南甜豆花黨則轉變為南咸粽子黨。
在粽子的口味問題上,也有南北差異,北方人喜歡吃甜棕,而南方人喜歡吃肉棕。有網友說粽子就應該是紅豆、蜜棗味的好吃,不認同的網友則認為“粽子就應該是咸的”。甜味粽子加入糖漿或砂糖、紅糖、紅棗、甜豆沙等甜味食品調味,咸味的粽子有咸火腿、咸肉、蛋黃等材料。
但是現在的“重口味粽子”越來越多,潮汕手工雙烹粽、頂級貓山王榴蓮粽、混合著芝麻油火麻仁的巴馬長壽粽……有抽樣調查數據還顯示,重口味粽子吃貨最多的地區分別是:廣東、福建、上海、北京、成都。其中,八成重口味粽子吃貨都是女性。
那么追根到底,粽子在發明之初,到底是什么口味的?唐朝時,人們用白米包粽子,無所謂甜咸。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明朝時粽瓤又出現了蜜棗豆沙、豬肉細茸等新餡心。這時粽子才出現葷素甜咸之分。等到了清乾隆時,又出現火腿粽子等新品種。此后社會越發展,粽子的口味越多,放啥的都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吃不到的口味。說不準哪天,粽子也能下火鍋了!
甜黨咸黨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其實最理想的解決辦法是:等咱有錢了,來一份甜的,再來一份咸的!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