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院的國立自然博物館中,陳列著一顆叫“希望鉆石”(Hope Diamond)的藍色鉆石。每年,有將近七百萬的人八方而來,慕名參觀這顆鉆石,讓其成為世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展品之一。這顆藍鉆之所以如此盛名,首先它是目前世界現存最大的深藍色鉆石,但是真正賦予這顆鉆石傳奇魅力的,還在于第二個原因,它有著非常神秘的身世。

早在1660年左右,法國旅行家、商人塔韋尼埃在印度著名的科魯爾礦山買到一顆重達115克拉的藍鉆石(23克,后稱“塔維尼埃之藍鉆” Tavernier Blue)。回國后,塔韋尼埃把這顆藍鉆賣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雖然這顆藍鉆以如此巨大而顯得罕有,但路易十四并不喜歡它的外形,就讓御用珠寶匠切割琢磨成67克拉的藍鉆,并稱之為“法蘭西之藍”(French Blue)。路易十四的曾孫路易十五又將“法蘭西之藍”鑲嵌在“金羊毛勛章”(Orden del Toisón de Oro)上作為飾物。



本來波旁王朝想著這顆以國家名命名的藍鉆會和王室一樣千秋萬代,沒想到傳到路易十六就遭遇了法國大革命,國王和王后匆忙逃離凡爾賽宮,幾乎所有的珍寶就變成革命政府的財產。因為疏于管理,6名竊賊在1792年9月11日趁著各種混亂闖入了王室寶庫,偷走了這顆國寶級鉆石。自此,“法蘭西之藍”被不見了天日,過了20年之后,就在這個盜竊案的追訴期過期兩天的時機,倫敦的珠寶市場出現了一單這樣的交易,一個叫做亨利.菲利普.霍普(Henry Philip Hope)的人,購買了一顆重達45克拉的藍鉆石,這顆鉆石就以霍普的名字命名。在英語中,“霍普”和“希望”都是Hope,這顆鉆石的名字就因一語雙關的美妙巧合被一直保留了下來。現在出現了一個疑問,這顆45克拉的“希望鉆石”是不是來自原67克拉的“法蘭西之藍”呢,因為一來即使一顆45克拉的藍鉆也是極其罕見,沒理由憑空掉下來,其次,很多竊賊為了銷贓鉆石,都是將大鉆石重新切割打磨,這樣可以徹底銷毀證據。有了這樣的重重謎團,這顆鉆石注定會引發人們的關注,甚至法國珠寶大王卡地亞都曾買下它,鑲嵌了一圈白色鉆石做成點綴(three-tiered circlet)后把它賣了出去。這顆鉆石歷經幾次轉手,于1949年被紐約著名珠寶商哈利.溫斯頓(Harry Winston)購得,此公最傳奇的故事莫過于12歲在其父親的珠寶店中,用25美分收購一個2克拉的祖母綠寶石,2天后以800元美金賣出。

哈利·溫斯頓深知“希望鉆石”的價值和其承載的歷史意義,于1958年把它捐獻給了史密森尼博物院(不過,后來哈利.溫斯頓又多次把“希望鉆石”從博物院借出,用在自己公司的展覽會上)。這顆鉆石就這樣成就了傳奇。很多人慕名參觀它,還有蹩腳的媒體編造傳說,說什么鉆石被下了詛咒,擁有它的人都倒了霉,當然這些謠言很輕易被證實子虛烏有。不過由于“法蘭西之藍”和“希望鉆石”之間有著20年的真空時間,那么二者究竟是不是同一顆鉆石呢?雖然維持一個歷史謎團可能會引發更多人對鉆石的好奇,但顯然史密森尼博物院卻更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為此,2004年博物院聘請一個專業團隊來揭開這個迷局,結果如何請容我在最后揭曉。
我們知道,鉆石的成分就是碳元素。碳僅次于氧,是人體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占據地球總質量的18%)。可是為啥沒有看到遍地的鉆石呢?原來鉆石的成分雖然是碳,但卻有著非常罕見的結構,這種結構的化學鍵非常穩定和堅固,形成的地點是在地表下面上百公里的深處,那里有著極高的壓力((45~60 × 10的8次方 Pa)和溫度(攝氏1000度以上),經過多年的沉積過程,就把普通形態的碳變成了鉆石。不過僅僅形成了鉆石還不是故事的全部,因為埋藏在這樣的深度的鉆石人類根本無法取得,還要等到火山爆發。當火山噴發時,熔巖裹挾著鉆石從地幔沖到地表,待冷卻后,就會在地表淺層形成漏斗形的榴輝巖巖石管道(金伯利巖),人們只能在這樣的巖石管道中找到天然鉆石。純凈的鉆石是無色的,但若在形成的過程混入其他元素,就會讓鉆石帶上某種色澤,比如混入氮的鉆石呈黃色,而藍鉆石則是混入了硼。
鉆石的尋找、開采、加工和交易是需要很大資金投入的,極高的資本投入門檻讓鉆石交易一度曾被戴比爾斯(De Beers)所壟斷,最鼎盛時期,戴比爾斯控制著全球90%以上的鉆石交易。借助于勘測科學技術的采用,新的鉆石礦被越來越多的發現,人們還根據鉆石形成的原理人工制造出大量鉆石,即便如此,鉆石依舊顯得價高而稀缺。造成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有戴比爾斯這樣的巨頭操控著市場的份額,同時不惜制造各種噱頭來刺激人們消費鉆石的欲望。
二戰剛剛結束時,還是一片廢墟的歐洲各國百廢待興,作為傳統鉆石消費市場的歐洲人民顯然無心購買鉆石,戴比爾斯把目光瞄準了富裕的美國,利用鉆石堅硬耐久和光彩奪人的物理特性,打出了非常經典的一句廣告語“A Diamond is forever(中文翻譯成“鉆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雖然只有4個單詞,但卻蘊含了無限聯想,人們購買鉆石的時候,會很自然將鉆石的久遠寓意寄托在期望愛情和婚姻的長久上,這種洗腦式的營銷方式極其奏效,使得二戰后,夫妻購買鉆戒結婚成為美國新的傳統,并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消費鉆石最多的國家,當然了,作為鉆石商家,是絕對不會拒絕鉆石戒指成為婚戀必需品變成全世界的傳統,并一定樂意努力促成為之的。
回到“希望鉆石”上來, 史密森尼博物院聘請的專業團隊用了一年時間,借助文獻資料和計算機,精準的用3D數字成像技術搭建了“塔維尼埃之藍”、“法蘭西之藍”的仿真模型,再經過各種處理和運算,嚴密而準確的還原出這三顆鉆石切割的完整演變過程,無可辯駁的證明了“希望鉆石”的確來源于“法蘭西之藍”。2009年2月9日,史密森尼博物院正式公布了研究成果。雖然“希望鉆石”明確來源于失竊的“法蘭西之藍”,但是依照相關法律,史密森尼博物院能永久合法擁有這顆偉大的藍色鉆石,相信屬于博物館應該是“希望鉆石”最好的歸宿,任何一個喜愛鉆石的人都能前去觀看,這也是珠寶商哈利.溫斯頓樂意捐獻的初衷吧。
(作者:我愛雨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