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在社交網絡上,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

    社交網絡化

    這些天,小林身上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微博和朋友圈的最新動態都顯示,他因為和家人起了不愉快的爭執而離家出走了。QQ空間、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里,親人和朋友們都焦急地在留言板上給他安慰,勸他回家。

    類似這樣的事你一定再熟悉不過了。每一天,我們都可以在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社交平臺上了解到朋友的新動態。有時,這些社交平臺上有人因為經濟或情感問題產生輕生念頭,便會有很多網友給他(她)留言,勸慰、安撫他(她)激動的情緒。

    近幾年來,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已經成了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它們,我們也就基本和社會、人群脫離了干系。雖然這些社交工具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但不知不覺間,你或許也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人們開始樂此不疲地把“家務事”和“心里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隨著大家越來越多地利用社交平臺分享和表達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人們也對自己圈子里或許不那么熟悉的朋友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原來她平時看起來兇巴巴的,私底下卻有這么可愛的一面;難怪他平時在單位這么拼,原來家里還有三個“嗷嗷待哺”的小家伙;他最近看起來不太開心,原來是因為關系親密的朋友去世了……


    負面情緒宣泄站

    可是,久而久之,人們也發現,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發泄負面情緒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宣揚“正能量”的數量。當遇上不順心或難以排解的郁悶時,微博和朋友圈也成了許多人選擇宣泄負能量的垃圾站。這種現象在青少年和青年人中的比例奇高。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在公共社交平臺曝光自己的負面情緒呢?心理學家稱,和感冒、發燒等身體不適不同,對心理問題的顧慮,使人們通常不太愿意在現實生活中向別人訴說自己內心的不適和痛苦。自己不說,親朋好友當然也不會亂打聽,畢竟心理問題涉及到許多隱私和難言之隱。然而,旁人默然不問的態度,又反過來使當事人感受到更深的孤獨,于是,他們便更加不愿開口傾訴了。由此,這個郁悶而沉默的雪球便越滾越大。

    然而,社交媒體卻在不知不覺間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尷尬的狀態。計算機社會科學家稱,在網絡的世界,人們拘謹、壓抑和害羞的情緒會被大大“松綁”,所以對當今社會的人們來說,在朋友圈、微博、QQ等社交平臺上分享生活、表達感受的頻率和深度也就隨之提升了。尤其是對初遇社會的青年人來說,各種接踵而至的生理、心理困惑,也使他們更傾向于公開表達和釋放自己的焦慮。

    而后,當事人會得到或多或少的關注和回應,這些問候也使他們的壓力和苦惱得到部分釋放和緩解。心理學家稱,更新狀態、發表日志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情緒發泄方式。遇到特別不順心的事情了,即刻在社交平臺“一吐為快”,既省去了約見朋友“面對面”的時間成本,又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得到許多正面的反饋。

    網絡“冷漠”自何來?

    如此看來,這些新興的社交工具不僅承擔了傳統的社交角色,還為人們的負面的情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疏導場所。據一份針對600名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當他們在社交平臺發布負面情緒和消息時,都希望得到與朋友互動交流的機會。超過30%的人表示,即使是收到來自陌生人的關心,他們也會感覺好很多。大多數調查對象也都表示,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面對面,打個電話,發個信息,或僅僅只是一個留言,他們都會寬慰許多。只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最好用詢問的方式代替做判斷、下結論。

    然而,遺憾的是,在看到朋友圈的抱怨、發泄或“多愁善感”后,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默默地“不予回應”。心理學者在相關調查中,“偽裝”成需要傾訴或幫助的人,通過Facebook(臉書)、聊天室、微博等途徑尋求心理援助。調查結果表明,網絡群體越大,人們會給予回應和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心理學家表示,人們在網絡社交圈中所表現出來的“冷漠”,絕大部分是由于“旁觀者效應”所致。只不過,社會中責任感缺失的場所變成了網絡,社交平臺也成了匿名旁觀者的聚集地。在這里,“不發聲”可以有很多種解釋,道德責任感也因此被稀釋。


    給點回應吧

    一般來說,頻繁地在社交平臺更新狀態、抒發負面情緒或精神壓力,很可能預示著在線下的現實生活中,他們沒能得到足夠的關注。而對于一些正巧處于壓抑或低落狀態的當事人來說,如果他們更新的狀態、發表的日志沒能得到回應,則這種感受甚至會比得到一個負面的反饋更糟糕。因為,這種“冷場”似乎又間接表明和強化了某種糟糕的心理暗示——我沒有人關注,我沒有人過問,我是個不被重視的人。

    然而,在關愛用戶這點上,Facebook就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他們鼓勵大家在看到情緒糟糕的帖子時,及時為發布者提供幫助。2011年,它們還貼心地增加了一個服務內容——發現可能患有抑郁癥或有自殺傾向的用戶時,可以向網站匿名舉報。只要你提交了一份類似的報告,網站便會立刻與“被舉報”的情緒抑郁者聯系,在表達關心的同時,也提供緊急求助電話和可以與之交流的專業工作人員。

    雖然目前,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社交平臺還難以實現對用戶如此及時和周到的“呵護”,但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也可以身體力行地隨手完成許多小事 ——當面對社交網站上情緒較為不妙的當事人時,即使這個人跟你的關系不那么親密,都值得給予對方一些問候和關心。

    今天,既然社交媒體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那么,我們也不妨好好對這個工具加以利用,在分享自己的生活,發泄自己不滿的同時,有意識地做一個“幫助者”。

    • 發表于 2015-09-03 00:00
    • 閱讀 ( 91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