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過或是說過這樣的話:“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為什么每次都這樣?”
又或者你有這樣的感慨:“我也知道晚睡不好,也嘗試了很多方法想早點睡,可到了晚上時,就是舍不得睡?”
或者是:“我真的很想要瘦身,可我就是堅持不下去,該怎么辦啊?”
想要改變真的有那么難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來看一下我們大腦的結構:
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我們的大腦分為三個層次:

一、爬行腦、邊緣系統與新皮層
如果把人類的大腦比做一家公司的話,那么,“爬行腦”就是最早出來創業的元老了,當我們的祖先還在海洋里面的時候它就存在了。它主要負責一個人最基本的本能和欲望(如,吃飯、睡覺、性等),它呆板、沖動、缺乏遠見并渴望立刻得到滿足。你可能會覺得它既原始又粗暴,但因為它出來“創業”最早,所以它是“老板”,掌管著一個人大部分的決策。!
“創業”到了一定的階段,就需要找一個幫手了。所以,人類慢慢進化出了我們的“邊緣系統”。它控制著一個人的情緒、情感和長期記憶,它決定了你“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它是情緒化的,用來規避風險。它就像是“老板娘”!
而新皮層是最后才進化出來的,它就像是一家公司請的“職業經理人”,它負責控制思維、語言、想像力等所有“高級”的功能。
根據進化的順序,先是由“老板”出來創業,然后找到了“老板娘”,最后才請了“職業經理人”。但在決策的權力方面,順序是剛好相反的。
知道了大腦的這三個層次,我們就可以了解,為什么每次想要改變都沒有成功了,那是因為雖然“職業經理人”懂的東西最多,但是它決策的權力是最小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有所改變的話,那就需要征得“老板娘”,特別是“老板”的同意。這里分享一些讓“老板”、“老板娘”同意“職業經理人”建議的方法:
1. 創造適宜的環境
一個人的行為除了受到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之外,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在廣州的時候,我像是一個上緊發條,拼命工作的“工作狂”。而當我回到老家時,我就過上了像“豬”一樣的生活(什么樣的生活你懂的!)。
在廣州時是想停停不下來,而在老家時是想動動不了。這就是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而在90年代的米國,紐約市為了降低犯罪率,市長曾下令大力清除各種地鐵、街頭涂鴉,讓人感覺“這個城市很規范”,從而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犯罪率。
前幾天看到新聞里說,在北京的某個姓尹的歌手(“妹妹你坐船頭”那位),因為吸毒第二次被抓進去了。從戒毒所出來后,為何他會再次吸毒?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所處的環境沒有改變。
這些例子都說明環境對一個人行為改變的重要性!
在微信里有一個朋友的簽名是這樣的:“如果不改變你所看的書,和你所交往的人,五年后你還是和現在一樣。”我覺得這句話挺有道理的。改變所看的書和所交往的人,其實就是在改變我們內在和外在的環境。
所以,如果你想在某方面有所改變,那就為改變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吧!
2. 降低改變的門檻
我們的“老板”它是懶惰的,害怕困難的,所以,一下子如果改變的幅度太大,難度太大,那它就不干了。那“職業經理人”可以采取的策略就是“降低改變的門檻”。
例如,你原來每天都晚上一點多睡覺,現在想要在晚上十一點前睡覺,這個改變幅度太大,不太現實。比較現實的做法是,比平時提早15分鐘睡覺。等到習慣了以后,再提前15分鐘。慢慢地,就會越來越早睡了,而這個晚睡的習慣就改掉了。
3. 短期激勵
在微信上,經常看到好友把頭像換成身體超好的美女或帥哥做頭像。不用問也知道ta為什么這么做,ta在實行健身計劃唄!那成功的人多嗎?呵呵,承認吧,成功的人不多。
為何?因為擁有一個倒三角或是前凸后翹的完美身材,那是比較長期的目標,至少也得一年吧!而我們的“老板”它是比較短視的,比較實際的。堅持了兩三個月,如果沒有什么效果的話,它就堅持不下去了。
所以,除了要有遠期的激勵(擁有完美身材),短期的激勵要更重要。
設想一下:假設你是單身男青年,有兩種激勵,一種是“為了夢想而早起”,另外一種是“有個身材超棒的美女約你早上7點一起跑步”,哪一個更你激勵你早起呢?
4. 改變驅動力
有一個女孩子,經常受到情緒困擾,經常對別人生氣、發脾氣,她問我該怎么辦?我建議她可以去上一些情緒療愈類的工作坊,或者找一個教練支持她改變。她聽完后,并沒有把這個建議當一回事。
過了一年多以后,我發現她非常精進地在改變自己,上很多的工作坊,看很多的書。為何她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原來,她快當媽媽了。
她原來改變的動力是:“我要做一個溫和有教養的人”,這個動力只是為了自己,所以,當她要為此付出一個相對比較大代價時,她就沒動力了。
而當她懷孕了以后,她的情緒問題就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了,更是關系到她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驅動力的改變造成了她前后行為的改變。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只老鼠面前放了一塊奶酪,但是中間有一個電網隔著。當老鼠要過去吃奶酪時,它就會遭到電擊。經過電擊后,老鼠就不再嘗試了。
而第二次的實驗在老鼠面前放著的就不是一塊奶酪了,而是它的幼仔,中間依然隔著一個電網。這次老鼠雖然還是會遭受到同樣的電擊,但老鼠還是克服了電擊的疼痛,穿越了那個電網。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的話,那就挖掘一下內在那個更強的驅動力吧!
5. 改變對身份的認知
當一個人認同了某個身份時,他就會呈現出與此身份相對應的行為。

斯坦福大學的前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他在1971年的時候做了一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還被拍成了電影叫《死亡實驗》)。
實驗由12個人扮演獄警,另外12個人扮演囚犯,他們都是身心健康,沒有入獄前科的學生。而這12名扮演獄警的學生,在那樣的環境下,當他們認同了獄警的身份后,就會呈現出極端的暴力行為。
這個實驗說明環境和身份對一個人行為的影響。
例如,有個著名的自媒體人自稱“羅胖”,我想,當他有了這樣的身份認同時,他想要瘦身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了。
又如上一條提到的例子,當那個女孩子的身份認知是:“我是一個女孩子”與“我是一位媽媽”時,她的行為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當你想要某種改變,就先建立與之相匹配的身份吧!
最后,總結一下讓“老板”同意“職業經理人”建議的五個方法:
1)創造適宜的環境;
2)降低改變的門檻;
3)短期激勵
4)改變驅動力
5)改變對身份的認知
我覺得,以上五點不管是改變自己或是改變他人都是適用的。
當然,改變的方法還很多,因為篇幅的關系,今天就先分享這些。
(文:林宗凱)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