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改變習慣為什么這么難?

    你是否聽過或是說過這樣的話:“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為什么每次都這樣?”

    又或者你有這樣的感慨:“我也知道晚睡不好,也嘗試了很多方法想早點睡,可到了晚上時,就是舍不得睡?”

    或者是:“我真的很想要瘦身,可我就是堅持不下去,該怎么辦啊?”

    想要改變真的有那么難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來看一下我們大腦的結構:

    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我們的大腦分為三個層次:

    一、爬行腦、邊緣系統與新皮層

    如果把人類的大腦比做一家公司的話,那么,“爬行腦”就是最早出來創業的元老了,當我們的祖先還在海洋里面的時候它就存在了。它主要負責一個人最基本的本能和欲望(如,吃飯、睡覺、性等),它呆板、沖動、缺乏遠見并渴望立刻得到滿足。你可能會覺得它既原始又粗暴,但因為它出來“創業”最早,所以它是“老板”,掌管著一個人大部分的決策。!

    “創業”到了一定的階段,就需要找一個幫手了。所以,人類慢慢進化出了我們的“邊緣系統”。它控制著一個人的情緒、情感和長期記憶,它決定了你“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它是情緒化的,用來規避風險。它就像是“老板娘”!

    而新皮層是最后才進化出來的,它就像是一家公司請的“職業經理人”,它負責控制思維、語言、想像力等所有“高級”的功能。

    根據進化的順序,先是由“老板”出來創業,然后找到了“老板娘”,最后才請了“職業經理人”。但在決策的權力方面,順序是剛好相反的。

    知道了大腦的這三個層次,我們就可以了解,為什么每次想要改變都沒有成功了,那是因為雖然“職業經理人”懂的東西最多,但是它決策的權力是最小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有所改變的話,那就需要征得“老板娘”,特別是“老板”的同意。這里分享一些讓“老板”、“老板娘”同意“職業經理人”建議的方法:

    1. 創造適宜的環境

    一個人的行為除了受到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之外,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在廣州的時候,我像是一個上緊發條,拼命工作的“工作狂”。而當我回到老家時,我就過上了像“豬”一樣的生活(什么樣的生活你懂的!)。

    在廣州時是想停停不下來,而在老家時是想動動不了。這就是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而在90年代的米國,紐約市為了降低犯罪率,市長曾下令大力清除各種地鐵、街頭涂鴉,讓人感覺“這個城市很規范”,從而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犯罪率。

    前幾天看到新聞里說,在北京的某個姓尹的歌手(“妹妹你坐船頭”那位),因為吸毒第二次被抓進去了。從戒毒所出來后,為何他會再次吸毒?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所處的環境沒有改變。

    這些例子都說明環境對一個人行為改變的重要性!

    在微信里有一個朋友的簽名是這樣的:“如果不改變你所看的書,和你所交往的人,五年后你還是和現在一樣。”我覺得這句話挺有道理的。改變所看的書和所交往的人,其實就是在改變我們內在和外在的環境。

    所以,如果你想在某方面有所改變,那就為改變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吧!

    2. 降低改變的門檻

    我們的“老板”它是懶惰的,害怕困難的,所以,一下子如果改變的幅度太大,難度太大,那它就不干了。那“職業經理人”可以采取的策略就是“降低改變的門檻”。

    例如,你原來每天都晚上一點多睡覺,現在想要在晚上十一點前睡覺,這個改變幅度太大,不太現實。比較現實的做法是,比平時提早15分鐘睡覺。等到習慣了以后,再提前15分鐘。慢慢地,就會越來越早睡了,而這個晚睡的習慣就改掉了。

    3. 短期激勵

    在微信上,經常看到好友把頭像換成身體超好的美女或帥哥做頭像。不用問也知道ta為什么這么做,ta在實行健身計劃唄!那成功的人多嗎?呵呵,承認吧,成功的人不多。

    為何?因為擁有一個倒三角或是前凸后翹的完美身材,那是比較長期的目標,至少也得一年吧!而我們的“老板”它是比較短視的,比較實際的。堅持了兩三個月,如果沒有什么效果的話,它就堅持不下去了。

    所以,除了要有遠期的激勵(擁有完美身材),短期的激勵要更重要。

    設想一下:假設你是單身男青年,有兩種激勵,一種是“為了夢想而早起”,另外一種是“有個身材超棒的美女約你早上7點一起跑步”,哪一個更你激勵你早起呢?

    4. 改變驅動力

    有一個女孩子,經常受到情緒困擾,經常對別人生氣、發脾氣,她問我該怎么辦?我建議她可以去上一些情緒療愈類的工作坊,或者找一個教練支持她改變。她聽完后,并沒有把這個建議當一回事。

    過了一年多以后,我發現她非常精進地在改變自己,上很多的工作坊,看很多的書。為何她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原來,她快當媽媽了。

    她原來改變的動力是:“我要做一個溫和有教養的人”,這個動力只是為了自己,所以,當她要為此付出一個相對比較大代價時,她就沒動力了。

    而當她懷孕了以后,她的情緒問題就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了,更是關系到她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驅動力的改變造成了她前后行為的改變。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只老鼠面前放了一塊奶酪,但是中間有一個電網隔著。當老鼠要過去吃奶酪時,它就會遭到電擊。經過電擊后,老鼠就不再嘗試了。

    而第二次的實驗在老鼠面前放著的就不是一塊奶酪了,而是它的幼仔,中間依然隔著一個電網。這次老鼠雖然還是會遭受到同樣的電擊,但老鼠還是克服了電擊的疼痛,穿越了那個電網。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的話,那就挖掘一下內在那個更強的驅動力吧!

    5. 改變對身份的認知

    當一個人認同了某個身份時,他就會呈現出與此身份相對應的行為。

    斯坦福大學的前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他在1971年的時候做了一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還被拍成了電影叫《死亡實驗》)。

    實驗由12個人扮演獄警,另外12個人扮演囚犯,他們都是身心健康,沒有入獄前科的學生。而這12名扮演獄警的學生,在那樣的環境下,當他們認同了獄警的身份后,就會呈現出極端的暴力行為。

    這個實驗說明環境和身份對一個人行為的影響。

    例如,有個著名的自媒體人自稱“羅胖”,我想,當他有了這樣的身份認同時,他想要瘦身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了。

    又如上一條提到的例子,當那個女孩子的身份認知是:“我是一個女孩子”與“我是一位媽媽”時,她的行為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當你想要某種改變,就先建立與之相匹配的身份吧!

    最后,總結一下讓“老板”同意“職業經理人”建議的五個方法:

    1)創造適宜的環境;

    2)降低改變的門檻;

    3)短期激勵

    4)改變驅動力

    5)改變對身份的認知

    我覺得,以上五點不管是改變自己或是改變他人都是適用的。

    當然,改變的方法還很多,因為篇幅的關系,今天就先分享這些。


    (文:林宗凱)

    • 發表于 2015-11-27 00:00
    • 閱讀 ( 101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