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我們都難免和汗液打交道——天氣炎熱時“汗流浹背”、運動時“揮汗如雨”、吃火鍋時“大汗滂沱”。沒錯,汗液的蒸發冷卻功能就像空調一般為我們帶走體表的高溫。然而,汗液的功能和所能傳遞的,卻遠不止此。
那些每天從你身體里不經意“流走”的液體,你真的了解嗎?

汗珠里有大文章
早在1934年,一位英國內科醫生麥克斯威尼就意識到,人類大大低估了汗液的功能和化學組成。當時的人們還停留在汗液降溫的簡單認識上,但他發現,持續大量地出汗可能會使人們喪失血液中的某些重要成分,而這將對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和損耗。換句話說,除了帶走人體的水分和熱量之外,汗液一定還帶走了其他東西。那么,它帶走了什么,而這些東西到底是好是壞呢?
后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汗液中含有大量氯化物,而它對人體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它們中的氯原子通常都會與鈉反應形成鹽,從而維持人體內的PH平衡,調節細胞內外液體間的運動。
當然,正常情況下,氯化物隨汗液排出體外在所難免,但是也有一些短時間內大量流失汗液的情況,比如在室外高溫環境下連續工作幾小時的建筑工人。當他們體內的水分流失過快時,通常會大量喝水以緩解失水帶來的“口干舌燥”,但在這種情況下,人體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補充大量流失的氯化物的。
除此之外,汗液也承擔了人體其他一些代謝廢物的排放,比如尿素(主要由尿液排出)。一項統計顯示,每一立方厘米的汗液里大概含有0.24—1.12毫克的尿素。聽起來似乎微乎其微,但由于人體每天大約要至少排出600—700立方厘米的汗液(相當于一玻璃瓶裝的啤酒),也就是說,汗液承擔了一個人每天至少7%的尿素排放。
不止如此,這一瓶“啤酒”里還含有許多其他化學物質。比如脂類、蛋白質、糖等營養物質,還有像鋅、銅、鐵、鎳、鎘、鉛、錳等微量金屬元素。對于這些金屬來說,汗液就是它們排出人體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機制。
汗腺來幫忙
人體每天至少要排出一“玻璃啤酒瓶”的汗,這個量聽起來還真不少。要把這么多的水分排出體外,主要是人體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出口”,據統計,人類大約擁有200萬—500萬個汗腺,其類型主要是大汗腺和小汗腺。
大汗腺比較神秘而隱蔽。它主要存在于身體有毛發的區域,要想找到它,你得到胳肢窩、鼻孔、耳朵、乳頭甚至是生殖器去看看。由于它的分泌物含鐵多、較粘稠,且含有脂類、蛋白質等成分,所以大汗腺分泌的物質,經細菌分解后容易散發出酸腐的臭味。
而小汗腺制造的“分泌物”就比大汗腺稀了許多,主要包括水、氯化鈉、鉀、鈣、尿素等等。這些成千上萬的小汗腺分布于人體剩下的幾乎所有區域,它們分布得非常細密,平均密度可達每平方厘米200個。其中,手掌及足底分布得最多,背部最少(在手掌的密度高達每平方厘米700個,而背部每平方厘米大約只有64個)。“汗流浹背”這個成語也正是由此而來——連背部都被汗水浸透了,可想而知這汗液排放量得多大啊!
那么,汗腺又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呢?
原來,在我們大腦內有一個溫度感受器,當人的體表溫度過高時,溫度感受器會給下丘腦(它掌管著人體饑餓、口渴、睡眠、體溫等重要生存指標)發送一條短信。下丘腦接收了短信后,會把這個信息同時轉發給大汗腺和小汗腺,并指揮它們開始進行汗液排放工作。
當然,也并非所有排汗信號都是由溫度感受器發送的,有時,一些來自外界的刺激也會給大腦發送信號以刺激汗腺給出適當反應。
比如,當我們吃辣的時候,感到恐懼、害羞或疼痛的時候等等。此時,我們會感覺手掌、額頭、腳掌似乎情不自禁地冒汗了。因為這些區域與情緒性出汗息息相關,所以,當以上刺激出現的時候,人們會大量出汗也就不足為奇了。
情緒傳染
除了這些來自溫度和外部的刺激外,汗液還有一個神奇的人際交往功能——它會傳情達意,能溝通說話,甚至會把情緒傳染給身邊的人。
近來,心理學家和神經系統學家發現,汗液中氣味所散發和傳遞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告訴對方,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找來10位男士,并要求他們在實驗前一周內避免進食一些會改變體味的食物(大蒜、洋蔥等),同時戒煙戒酒。然后讓他們觀看不同題材的電影(包括恐怖電影片段、倒胃口的惡心片段等等),而科學家則負責收集他們在觀看不同片段時所產生的汗液樣本。
而后,研究人員把這些汗液樣本分別展示給36名女性志愿者。結果發現,當她們接觸與恐懼相關的汗液樣本時,其面部呈現出了同樣驚恐的表情;而當她們聞到與“惡心”相關的汗液時,面部表情也同樣傳達了厭惡和惡心的情緒。即使研究者嘗試“誤導”被測者,比如當提供“惡心”汗液時,特別說明這個樣本會讓人愉悅,但結果依然無法改變。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進行了關于“恐懼”感受傳遞的實驗。科學家們收集了一些男性和女性在觀看恐怖電影、中立電影時的汗液樣本,然后讓志愿者聞。結果發現,當志愿者聞到觀看恐怖電影的汗液時,面部會出現驚慌的表情,他們對于周遭環境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明顯升高了,而無論男性或女性汗液,結果都一樣。
除了恐懼之外,汗液還會間接傳遞和誘導其他情緒。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收集了64名跳傘挑戰者的汗液樣本。他們當中有一半人勇敢地完成了挑戰,而另一半人一直焦慮得難以邁出最后一步。研究發現,“勇敢者”的汗水能表達的情緒較少,他們的汗液僅僅只是加強了周圍人群對環境的注意力和警惕性,而那些徘徊不前的“焦慮者”汗水卻激起了人們強烈的憤怒情緒,并且,研究還發現,男性焦慮的汗水容易引發女性做出更加沖動和冒險的決定。
科學家表示,雖然這些志愿者可能并沒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正被他人的汗水所影響和改變,但結果的確表明,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的心境被周圍人的汗液潛移默化地“操控”著。神經系統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能夠通過他人的汗水對周遭環境進行評估和判斷,從而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進化學家認為,雖然人們已經習慣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但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文字”相對而言還是年輕稚嫩了些。對于我們的祖先來說,良好的嗅覺才是他們感受環境,適應生存的“必殺技”。而這些能力也成為一種競爭優勢得以保存,并一代一代地傳承給了我們。
所以到今天,汗液除了擔當人體的“空調”外,也不知不覺地成了人們情緒的風向標。它將我們最真實的內心感受傳達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所以,當你身處人海卻莫名地感受到恐慌和煩躁時,別緊張別訝異,那可能是你周圍人所散發的一種情緒信號。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說2015年第11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