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因《水滸》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里,她更躍為“女一號”。按書中所寫,她是所有女子中生得最美,也最擅風月的一個。

《金瓶梅》這個書名,一說是“金色的瓶子里插著梅花”的意思,一說是由該書頭三號女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顯然后一說更為通順。
在《金瓶梅》中,前面的部分與《水滸傳》大體類似。潘金蓮生于一個貧困的裁縫家庭,早年喪父,9歲賣入豪門充當家伎,后又被轉賣到土財主張大戶家中,被“收用”后又由于財主婆不容,被張大戶下嫁給了矮丑的武植。
而她追求從天而降的壯偉男子武松未果,于是轉而投入富有而英俊的西門慶懷抱。
與《水滸傳》不同的是,在王婆的教唆下,她鴆殺親夫后被西門慶娶為五房,開始了在西門慶家中與其他女人爭寵的“戰斗”生涯。
潘金蓮自己養不出孩子,對西門慶別的妻妾的嫉恨更成倍地躥升。當李瓶兒竟生下了官哥兒之后,如何害死這個“眼中釘”便成為她的“當務之急”。
官哥兒終于被她唬得受驚并生病死掉后,她拍手稱快,潘金蓮的形象也就與狠毒甚至顛狂聯系在了一起。
那么,歷史上的潘金蓮和武大郎又是怎樣的呢?是否真有其人?他們到底是什么關系?
據考證,大郎武植系山東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在山東陽谷做了知縣。
資助過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懷才不遇,家境日漸貧寒。于是,千里迢迢來投武大郎欲謀一官半職,擺脫困境。
開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過了半年也沒聽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認為“武大郎乃真忘恩負義之輩”,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在回家路上,他編寫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語,見村貼村,逢店貼店,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植惡意中傷污辱詆毀之能事。
另外,曾被武植治罪過的鄉里惡少西門慶也助紂為虐,同流合污,于是沿途傳遍了有關武大郎的粗俗之詞,武清官的形象被毀于一旦。誰知,待這位同窗好友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來了銀錢,幫他修房蓋屋,置買良田。
這時,他才發現武大郎決非知恩不報,而是不搞以權謀私。他發瘋似地返回去撕自己貼的紙條,但悔之晚矣,它們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題發揮,因而謬種一傳再傳。
而縣城東北的黃金莊,便是被武家后人稱作“老祖奶奶”潘金蓮的家鄉。潘金蓮并不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閨秀。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后生下4個兒子。黃金莊正南1.5公里便是那武家村。
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從上面的墓志銘文來看,武植還是殷商王武丁之后,正經的王族子孫。
1946年,從墳中還發現有一口楠木懸棺和兩具骨骸。據3位參與挖墳的老人證實,從骨骸判斷武大郎相當高大,推算生前少說也有1.78米。再者,若是賣燒餅的,哪有楠木懸棺和許多青磚壘墓!
武植之24代孫武雙福的健在,也證明了《水滸傳》武潘之千古奇冤。既然《水滸傳》中武大郎與潘金蓮夫婦無嗣無子且相繼殞命,那么,何來其后代之繁衍?
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歷史上實無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學典型罷了。
(作者:羅文興。摘編自《被誤讀的中國歷史》,騰訊歷史頻道授權看歷史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