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可以坦然接受運動體格上的先天差距而不能接受智力上的先天差距?”
這其實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運動能力、智力二者都是由生理因素決定大半,后天環境加以雕琢的,可為什么我們會這樣厚此即彼?難道就因為智力的“思維”集中在大腦、運動的表現體現在四肢,所以大腦就愉快地決定了一個隨便說、一個罵不得?
雖然我很想這樣解釋,但明顯會沒說服力,那么只能收起腦洞了,一起來看看吧,在暫時忽略大腦偏心的前提下,我們看待運動能力、智力到底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智商低會比運動差更讓人難以接受?

1.發展空間不同
一個是尚可挽救,一個是“醫治無能”,二者相當于「努力」和「能力」的區別。
一個人不管體格再弱,通過一段時間的體能訓練都能有改善的空間,雖然不能和專業運動員比,但至少可以擺脫“弱雞”的名號。但智力可就不一定了,先天決定了大半,后天雖然可調,但那也只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動罷了。
從歸因理論的角度來說,雖然都是在罵你“不行”,但一個你可以改變現狀(不穩定因素),一個你只能接受(穩定因素),哪種說法更容易給人心里戳窟窿,顯而易見。至于那些連鍛煉都做不到的病秧子就不用提了,要不是腦子有坑,誰會去跟他們比體力、比智力的?
2.評定標準不同
如果有人說我智商低,我一定會反駁拿不出證據就別BB,可要是有人說我運動能力差,那我只能淡定地走開了,因為我竟然無!法!反!駁!悲劇如我,幾乎所有運動都能虐我一臉血,證據都不用費心找。
運動能力可以做出詳細的評定標準,但智力上的高低卻往往都是人們的主觀臆斷。任何對抗的、非對抗的運動都有其各自的評分系統,孰高孰低不服氣的,直接比比看就有結果了。可是對于智力上的高低比較,心理學家們各有各的看法——連智力包含哪些能力都還沒有共識,更別談什么比較了。既然都沒法比,那我憑什么要承認自己智力有缺陷?
3.重要程度不同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和“頭腦發達、四肢簡單”你更愿意成為哪一個?
雖然我體能的人生巔峰期大概在體育中考前后時就已經結束了,但于我個人而言,除了在每學期體育課結課考的時候吃點苦頭以外,似乎也沒什么再大的問題了。畢竟我的人生理想并不包括成為一個運動達人、也沒有時時想著要去挑戰自我,體育好一點就是個錦上添花的事,不好也不會被老板扣工資。但智商就不一樣了,智商低了可是會分分鐘被抓小辮子的。所以咯,一個是日常必備,一個是錦上添花,踩哪個會比較痛還用我說?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