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雙十一,古稱光棍節,今稱剁手節。
金門大學消費者心理研究專家基特·耶羅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會有沖動消費的時候。一旦消費欲上來就很難抑制住花錢的沖動。一種解決辦法是盡量避免陷入那些可能讓自己失控的情況,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在購物前吃塊巧克力——大腦是通過消耗葡萄糖來釋放自控力的。
我們與耶羅就沖動消費背后的心理學和如何抵御花錢的誘惑進行了一次訪談。
華爾街日報:
您如何看待網購對沖動消費者的影響?
網購對沖動消費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購物方式的改變上。我們對科技的應用也改變了我們的心理。
我們的思考方式發生了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變得不一樣。而這些變化幾乎無一例外地增加了消費快感。

我認為網絡購物不僅沒有減少沖動消費,相反,出于對新事物的渴望,網購變得更加具有誘惑力,購買這一過程變得更加簡單化了。
不過歸根結底,是經濟衰退釀成了這一切。由于經濟不景氣,人們在買東西上變得比從前謹慎得多。現在的人們在消費問題上已經習慣于更精打細算了。
華爾街日報:
在心理學層面上,沖動消費的原因是什么?
人之所以沖動消費無外乎出于這兩種原因:令人激動的產品或令人激動的價格。10年前,人們往往會面對一件很棒的產品心癢難耐,今天的消費者卻更多是被大減價沖昏了頭腦。

究其原因,據我觀察最常見的有以下這些:
——家庭或工作壓力過大。
——消費心態不成熟,容易對各種打折和特價信息動心。
——怒氣。沖動購物經常由無處發泄、亟需派遣的憤怒引爆。
華爾街日報:
避免沖動消費有什么小竅門嗎?
付款之前先等20分鐘。這段時間差不多足夠讓我們的頭腦冷靜下來。
接下來,沖動消費者應該想想買下這樣東西的代價是什么——比如還不上的信用卡賬單、一次度假旅行或一輛車。或者你也可以計算一下要多少小時的工作才能掙回這筆錢。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在饑渴和疲倦的時候購物,因為這時我們的頭腦是混亂的。同時,盡量少用app甚至少用信用卡付款,因為這些東西將錢和購買行為割裂開來。親眼看到錢從手里花出去能夠冷卻我們的消費沖動。
文章來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文章作者:Elana Zak
編譯:未來論壇 商白
反正你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八成也為時已晚……╮(╯_╰)╭
那就祝大家都能盡早收到自己的快遞吧~
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為 “未來論壇”微信賬號(ID:futureforum)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