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如何辨別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星座,是許多現代的年輕人們喜歡討論的話題。大家會去看星座特點、星座運程、哪些星座合與哪些星座不合。然后我們會覺得這些說的真是太準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周邊的朋友們總是會討論。當我們成為好朋友,我們會說果然,我們兩個星座很合。有時候看別人,某某這個樣子,她肯定是那個星座的。

    其實,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的巴納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等來說明為什么他們會覺得星座很準,然后向他們普及這些都是偽心理學。可是這并沒有什么用。不難發現,大眾對于心理學與偽心理學很模糊,雖然心理學已經發展了100多年,可是仍舊有很多人對心理學有很多誤解。

    1、什么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心理學可以描述、解釋和控制行為,并有效地預測將要發生的行為。而偽心理 學是那些貌似心理學,但沒有任何事實根據,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各種虛假的、違背科學概念與方法的體系。我認為心理學的科學性在于它的可證偽性與可重復性。

    2、為什么大眾對心理學與偽心理學的界線十分模糊?

    之前微博上流行一個段子,說的是一起來看看你的專業畢業后都能干些啥,當我看到心理學那里是算命先生的圖時,我不禁笑出聲來。這顯然是個笑話,但一直以來心理學在大眾眼中都是比較神秘的學科,一些本與心理學無關的東西如玄學,卜算等都摻雜在心理學科里。相信學習心理學專業的朋友都有 這樣的經歷:當別人問到你的專業時,你說是心理學,他們都會發出驚訝的聲音,甚至他們會覺得很神奇也很好奇。因此,搭建心理學平臺、普及科學的心理學,是博仁一直堅持在做的。

    心理學在科學領域中一直處于不尷不尬的位置,它區別于傳統的科學學科,如物理學等等。傳統的科學學科有足夠充分的理論基礎, 而且它們研究的對象是實際的物質以及原理,而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精神世界,因此大眾對于心理學的印象大多是神秘的,捉摸不透的。另外,不同于傳統科學學科,心理學的分支流派有很多,而且相互之間的理論并不一樣,甚至是對立的,這令心理學科沒有一個統一的陣線,心理學的理論與傳統科學學科不 同,它是可能性的問題而且并沒有100%的適用性,但偽心理學往往是確定性的理論,給出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除此之外,大眾對心理學的了解主要都是通過媒體,如電影、電視劇、書籍等間接途徑。的確大眾媒體是個很好的傳播途徑,而且也能引起大家對心理學的興趣以及關注,但或許他們對心理學科的認識不足或是需要噱頭,需要收視率等等,這些作品會讓大眾產生錯誤的印象。記得學習專業課的時候我們老師幾乎都說過,市面上那些所謂很暢銷的心理學書籍很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學書籍,但這些“偽心理學”書籍卻往往比真正科學的心理學書籍要受歡迎得多。因為大多數的專業書籍都太過專業不生動,都是專業名詞和數據,枯燥也不有趣,甚至都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而那些偽心理學的書籍會有”約會十大技巧“、”一小時成為溝通專家“等等直接 打動大眾的了標題和技巧,生動趣味并且說的很”準“。

    3、如何判別心理學與偽心理學

    首先要明白為什么我們會相信偽心理學。偽心理學之所以受到大眾歡迎,是由于它滿足了大眾的部分欲望,有市場價值,例如有人希望有什么可以來幫助他走出現在困境或是給予他精神寄托,而且人都有窺探癖,內心渴望窺探別人的隱私,也就是說我們都想有看穿別人的能力,所以學心理學的我們被人問得最多的肯定是“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嗎“。能夠知道別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做什么,“感覺能夠控制環境”這只是一種安全感,你很可能為了獲得安全感而盲目的相信各種偽心理學。

    其次我們都要培養自己批判性思維,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權威專家。想真正的學習了解心理學,要對心理學有個基本的認識,譬如閱讀心理學的入門書籍等等,而不是去看那些打著心理學旗號的偽心理學。另外,通過正規科學的渠道去獲取知識,例如得到認可的期刊,或是經過同行認證推薦的書籍。現在太多人打著心理學專家的旗號在外授課寫書等等,我們不能一味相信,對于任何理論文章我們都要有批判性的精神,即使是刊登在正規期刊上的文章也未必百分百正確。

    最后,要時刻記住心理學的可證偽性與可重復性。任何科學的理論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如果一個理論沒有可能是錯誤的,那么它多半是沒有任何科學價值的,也不屬于科學。偽心理學的理論多半是不可證偽的,無論你怎么質疑它都能自圓其說。而可重復性就是這些理論是通過系統實證的方法來檢驗的, 用這種方法收集來的數據是公開的,也就是說,它允許其他人重復這些實驗并提出批評。偽心理學的理論是不能被重復的,它只是利用空泛、籠統的語言描迷他人的情況,來使大眾相信他們的觀點。


    (文:京師博仁心理)

    • 發表于 2015-12-29 00:00
    • 閱讀 ( 79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