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5大經典“流言”,看科學家如何一一擊碎

    通常情況下,科學領域的許多誤解要么是在某個事實的基礎上衍生而來(比如人們普遍認為只要癌癥在早期被發現就可以挽救生命),要么是由于人類的渴望和焦慮(比如對死亡的恐懼)。而且這些誤解通常還會給人們帶來(也許很難被察覺的)傷害——人們往往會去接受一些不必要的治療或把錢花費在未經證實的產品上,或者常常分散了科學家的注意力,于是有限的科研基金會被用于其他途徑,從而阻礙了真正有前途的研究向前發展。此外,雖然有特定的產生環境,但有些誤解仍處處充滿著危險,比如注射疫苗會導致自閉癥、艾滋病毒不會引起艾滋病等等。

    即使人們意識到了這一點,想要完全消除科學領域的誤解卻如同牽牛下井,難上加難。然而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不辭辛苦努力工作,往往還忍受著眾多非議,為的就是消除科學領域的誤解并且肩負著阻止新誤解不斷出現的責任——這也讓許多默默無聞的科學工作者神圣而又平凡的工作擁有了非凡的意義。下面給大家列出5個難以消除的誤解和繆見,并詳細分析其中的起因和影響:

    誤解1:任何癌癥,只要早期篩查就能挽救生命


    針對癌癥的常規篩查可能對特定癌癥(如肺癌、宮頸癌和結腸癌)的高風險群體大有裨益,但是常規篩查并非對所有癌癥都適合。盡管如此,許多患者和臨床醫生仍然對“任何癌癥只要在早期篩查中發現就能夠挽救生命”抱有強烈的信念。這一觀點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那時的醫生發現當一些癥狀剛開始出現時對腫瘤進行診斷和治療效果最好。于是,下一步合乎邏輯的思維跳躍就演化成了腫瘤發現得越早,患者生存的幾率越大。想想也是,從小時候起,幾乎所有人都告訴我們治療癌癥最好的方法就是盡早發現并將其切除。

    但是科學家們從諸如甲狀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癌癥的大型隨機試驗結果中發現,早期篩查并不是像其所宣傳的那樣成為患者的救命稻草。比如,一項針對總共341,342名參與者的五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表明:早期篩查并沒有降低前列腺癌的致死率。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Anthony Miller領導進行了一項加拿大國家乳腺癌篩查研究,這項針對89,835名年齡在40~59之間婦女長達25年的研究表明:每年的乳房X光檢查并沒有減少乳腺癌的死亡率。因為無論何時被發現和治療,某些癌癥還是最終會因無法治愈而導致死亡。同時,癌癥早期篩查若采取激進的方式還可能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因為許多癌癥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初期并不會給患者帶來很大傷害,所以早期篩查往往會促使患者和醫生采取激進的癌癥“根治術”療法(即手術切除法)——進行并不必要的甲狀腺切除、乳房切除和前列腺切除。比如乳腺癌患者進行乳房切除術后,往往造成胸廓塌陷,疤痕收縮,乃至佝縮成一團!很多患者甚至死于手術后的巨大創傷而非癌癥。因此,若將整個視角提升到所有患者人群,早期篩查所帶來的好處(挽救生命)并沒有超過其風險(失去生命或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治療)。

    此外,過分關注現有篩查結果對于癌癥研究也有一定影響,腫瘤學家們花了太多時間來爭論乳腺癌患者40歲和50歲的患病幾率,反而沒有注意到患者需要更好的檢測這一事實。比如,如何檢測出患者的腫瘤是快速生長還是緩慢發展。現有的診斷方法應該更加嚴格和精確,這樣才能真正地挽救生命。于2015年1月份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一篇研究稱,減少篩查實際上可以降低19種主要疾病的死亡率。

    然而現實中,改變一類人的觀念和行為是非常艱難的,更何況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自己個人經歷進行的判斷,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生命由于早期篩查被診斷出癌癥并進行腫瘤切除而得到了延長。人們更愿意相信每隔幾年的快速檢測比長期的飲食規律和鍛煉對預防癌癥更有效,早期篩查已經成為一種醫生和病人都認為健康有益的方式,但實際上人們患癌癥的風險并沒有因此而降低。

    誤解2:"天使"抗氧化劑和"魔鬼"自由基

    1945年12月,美國化學家德納姆·哈曼(Denham Harman)的妻子建議他閱讀《婦女之家》雜志(Ladies' Home Journal)上一篇名為“明天你會變得更年輕”(Tomorrow You May Be Younger)的文章,沒想到這卻啟發了他在人類老化方面的興趣。數年后,已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助理研究員的哈曼博士忽然“靈光乍現”——提出了人體老化是由自由基引起的觀點——人體內新陳代謝副產品聚集在體內形成活性分子并導致細胞損傷。

    廣大科學家們開始紛紛認同哈曼博士以自由基為基礎的老化理論及其推論,并且認為中和自由基分子的抗氧化劑對人類健康有益。隨后,自由基引起衰老這一理論竟然與萬有引力和相對論一起,成為了在公眾中為數不多達到共識的科學理論。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許多人開始服用抗氧化補充劑(諸如維他命C和β-胡蘿卜素)來延緩衰老。

    然而在21世紀初,科學家們在打算逐漸構建該理論體系時卻發現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結論:產生過量自由基的轉基因小鼠與普通老鼠的壽命相當,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產生過量抗氧化劑的轉基因小鼠卻也沒有比普通老鼠活得更久。在隨后眾多帶來負面沖擊的數據中,這樣的發現屬于首例,并且起初幾乎沒有學術期刊愿意發表該研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的David Gems教授于2003年開始發表反對自由基理論的論文,他認為自由基理論“就像某種人們不斷被嘗試去射殺的怪物,即使一刻不停地對其進行攻擊,但它就是無法被消滅”。隨后,2009年,一項基于人體的研究表明抗氧化劑補充劑嚴重阻礙了體育鍛煉對人體健康所帶來的積極作用,2013年的另一項研究又發現抗氧化劑補充劑與高死亡率有關,而2015年兩篇分別發表在Nature和JNCI(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雜志)上的論文進一步證明了抗氧化劑能夠加速癌細胞的擴散。

    但以上研究結果并沒有使全球抗氧化劑市場(包括食品、飲料和牲畜飼料添加劑在內)的增速放緩,2013年內全球抗氧化劑市場產值為21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31億美元。氧化和衰老的概念之所以經久不息,是因為抗氧化劑市場潛力十分巨大,背后牽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現如今,雖然大多數從事衰老研究的科研人員都認可自由基的老化會導致人體細胞損傷,但這似乎是人體面對壓力正常反應的一部分,科學家們已經在該領域浪費了太多的資源和時間。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一名從事新陳代謝領域的研究員Michael Ristow表示:"自由基的老化會導致人體細胞損傷依然在阻礙科研人員發表有關自由基可能有益的論文。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雖然已經有大量證據可以證明自由基可能是有益的,但人們仍然不愿意公開這一點。"

    誤解3:人腦超級大

    人類的大腦,因其非凡的認知能力,常被認為是生物界大腦進化的巔峰。人腦的優勢地位通常歸因于人腦與其他器官相比獨特的超大尺寸,以及其中神經元和神經膠質(起支持作用)的密度。

    不過,以上描述完全是胡扯。美國人類生物學家Chet Sherwood說道:"人類大腦符合等比例放大原理,人類擁有一個等比例增大的靈長類動物大腦。"所以與人類體型相似的動物相比,人類大腦是其7倍大小,但是老鼠和海豚的大腦與體型占比與人腦的占比幾乎相同,而一些鳥類大腦占比甚至更大。美國神經學家Lori Marino認為:"人們只是刻意去挑選了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人類甚至在大腦細胞的統計數量上都有所夸張:論文、評論以及教科書上經常提到人腦擁有1000億個神經元,而實際上更準確的計數表明,這個數目更接近860億。這聽上去像是四舍五入的誤差,但所相差的140億個神經元相當于兩個獼猴大腦神經元數總和。

    人腦在其他方面也不同于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智人的進化不斷產生并擴大了大腦皮層(在大腦中主要負責思考和語言功能),并且在大腦的神經結構和功能上產生了獨特的改變。

    人類生物學家Chet Sherwood還表示,關于人腦擁有超級多的神經元數并且獨一無二的誤解已經對神經科學的研究發展造成了誤導。因為這樣一來,科研工作者便很少去涉獵關于人腦與動物大腦其他方面差異的研究和調查,比如能量代謝、腦細胞發育的速率和神經元遠程連接能力等。而以上這些也都是人腦與其他動物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并且似乎與神經元總數沒有多少相關性。幸運的是,目前神經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其他方面逐步展開對人腦的相關研究,諸如像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人類連接組項目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藍腦計劃(Blue Brain Project)"都正試圖通過連接方式,而不是尺寸大小來探索人腦的功能。

    謬見4: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效果最佳

    人們常常還很容易把其他一些人類所獨有的特質歸因為自己"非尋常大小"的大腦,這也往往會造成很多誤解,其中流傳較廣的一個是:如果一個人用他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這時學習效果能達到最佳。比如說,學習語言的人通過口頭授課學習效果最棒,而學習視覺相關知識的人采用圖表圖形學習最為有效。

    這一誤解有兩個點非常正確:首先,很多人對如何獲取信息都有自己的偏好,而證據也表明教師使用多個感官模式授課時的教學效果最好;其次,由于人們的求知欲和想要特立獨行的渴望,該誤解被創造出來的條件也應運而生。于是,學習方式最終為這一誤解的形成準備好了一切條件:事實、情感偏見和一廂情愿。教育心理學家倒認為人們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就像糖、色情和電視節目一樣,難道你喜歡的一定是對你好的或者一定適合你的嗎?

    2008年,4名認知神經學家對支持和反對學習方式的所有科學證據進行了評審。他們發現,僅有一些研究為驗證這一觀點(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效果最佳)進行了嚴謹的測試,而大多數研究表明按照某人所喜歡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對他/她的學習并沒有好處。其中一項研究的作者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教育中,這種學習方式論的受歡迎程度和缺乏可靠的證據之間的反差不僅令人震驚,更令人不安。"

    然而,教育又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上述結論沒有阻止人們不斷出版各種關于學習方法的圖書和測試。從過去5年里,有超過360篇論文引用學習方式論的情況來看,有些科學家們仍選擇堅持相信"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效果最佳"的觀點,尤其那些既得利益者,比如那些設計關于如何將人進行分類的問卷調查的人們。

    在過去幾十年里,有關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經表明,確實存在能夠影響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包括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或自我解釋概念等。并且幾乎所有人(除非有學習障礙)都是圖文結合時的學習效果最佳,而并非單獨使用其中一種。然而由于教師們在"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效果最佳"上已經投入了很多心血,因此他們會對科學改地改善教學和學習(圖文結合的學習方式)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即便有證據支持,許多科學的教學方法也很難進入課堂。

    謬見5 :人口正指數級的增長

    關于人口過多的擔憂最早始于1978年Thomas Malthus牧師的預測:人口無節制的指數級增長將導致饑荒和貧困。

    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口并沒有出現指數級增長,事實上將來也不大可能如此增長。現在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為1965年前的一半,如今地球上大約有73億人口,預計到2050年人口將達到97億。然而長久以來,很多人一直堅信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將導致世界末日。比如某著名物理學家從1969年至今,僅憑人口指數級增長及其嚴重后果這一話題就給公眾做過1742場演講。

    實際上,世界人口的食物儲備十分充裕。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調查,全球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超過人口的增速,僅計算全球人民種植谷物所提供的卡路里就能夠養活100億到120億人口。但饑餓和營養不良等問題依然還在全球蔓延,這是因為大約55%的糧食增長用于喂養牲畜、制作燃料或其他材料,甚至被浪費了。分配不均也是一大主因,富人擁有大量食物,相反窮人所擁有的食物很少。與之類似,在全球范圍內水資源并不稀缺,但即便如此全球依然有12億人處于缺水的生活狀態下。

    美國人口統計學家Nicholas Eberstadt的觀點一陣見血:人口過剩并不是真正的人口過剩,主要是貧窮的問題。然而,社會科學家們和生物學家們并沒有去研究為何無法消滅貧窮,以及想辦法如何能夠可持續地維持地球人口的不斷增長等問題上,卻總為人口過剩的定義和原因而爭論的面紅耳赤,即使已經知道以上這些事實的人們也并沒有關注現有的問題。

    最令人煩惱的誤解

    1. 疫苗引發自閉癥

    真相:盡管疫苗確實存在一些風險,但疫苗與神經障礙有關系已多次被證明是有誤的。

    2. 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的藥理機制已知

    真相:盡管撲熱息痛現在已廣泛使用,但對于該藥以及其他藥物究竟如何發揮作用,人類僅僅了解其中一些皮毛而已。

    3. 大腦與免疫系統相互隔離

    真相:大腦有其自身的免疫細胞,人們在最近一項研究中還發現了將大腦與身體的免疫系統相連接的淋巴系統。

    4. 順勢療法可行

    科普:順勢療法(Homeopathy)又稱同類療法,是一種替代醫學,其理論基礎是"同樣的制劑治療同類疾病",就是為了治療某種疾病而使用一種能夠在健康人中產生相同癥狀的藥劑。

    真相:事實上,不可行。

    科學工作者該怎么辦?

    誤解一旦出現,通常會深入人心并且很難被消除。有心理研究表明,嘗試去推翻一個誤解往往會導致人們對該誤解更強烈的支持。雖然讓公眾以及部分科研工作者完全消除這些科學界廣為存在的誤解是幾乎不可能的,但努力嘗試去避免未來更多的誤解卻是十分有價值的。許多誤解往往出現在一名科研人員對他人科研工作的狹隘理解所引發過度擴展的基礎之上(比如自由基),而這種"過分解讀(interpretation creep)"所導致的誤解往往很難消除。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科研人員應當確保每一個推論都基于現有數據并且經過證實。除此之外,科研人員更應該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所以,科學工作者們在進行相互交流時雖然應該追求高效,但仍需警惕那些過于簡化和壓縮的信息。

    相關文獻:

    1. History: Great myths die hard | Hélo?se D. Dufour& Sean B. Carroll | Nature 502, 32–33 (03 October 2013) DOI:10.1038/502032a | http://www.nature.com/news/history-great-myths-die-hard-1.13839

    2. Cancer: Missing the mark | Lizzie Buchen | Nature 471, 428-432 (2011) DOI:10.1038/471428a |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323/full/471428a.html

    3. Screening for prostate cancer | Ilic, D., Neuberger, M. M., Djulbegovic, M. & Dahm, P.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1, CD004720 (2013) | DOI: 10.1002/14651858.CD004720.pub3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440794?dopt=Abstract&holding=npg

    4. Twenty five year follow-up for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the Canadian National Breast Screening Study: randomised screening trial | BMJ 2014; 348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g366 (Published 11 February 2014) | http://www.bmj.com/content/348/bmj.g366

    5. Does screening for disease save lives in asymptomatic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a-analyses and randomized trials | Saquib N, Saquib J, Ioannidis JP | Int J Epidemiol. 2015 Feb;44(1):264-77. DOI: 10.1093/ije/dyu140.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440794?dopt=Abstract&holding=npg

    6. Against the oxidative damage theory of aging: superoxide dismutases protect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but have little or no effect on life spa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 Doonan R, McElwee JJ, Matthijssens F, Walker GA, Houthoofd K, Back P, Matscheski A, Vanfleteren JR, Gems D. | Genes Dev. 2008 Dec 1;22(23):3236-41. | DOI: 10.1101/gad.504808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56880?dopt=Abstract&holding=npg

    7. The overexpression of major antioxidant enzymes does not extend the lifespan of mice | Pérez VI, Van Remmen H, Bokov A, Epstein CJ, Vijg J, Richardson A. | Aging Cell. 2009 Feb;8(1):73-5. | DOI: 10.1111/j.1474-9726.2008.00449.x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77044?dopt=Abstract&holding=npg

    8. No increase in lifespa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upon treatment with the superoxide dismutase mimetic EUK-8 | Keaney M, Gems D. | Free Radic Biol Med. 2003 Jan 15;34(2):277-82.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521609?dopt=Abstract&holding=npg

    9. Antioxidants prevent health-promoting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 humans | Ristow M, Zarse K, Oberbach A, Kl?ting N, Birringer M, Kiehntopf M, Stumvoll M, Kahn CR, Blüher M. |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 May 26;106(21):8665-70. DOI: 10.1073/pnas.0903485106.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433800?dopt=Abstract&holding=npg

    10. Antioxidant supplements to prevent mortality | Bjelakovic, Goran; Nikolova, Dimitrinka; Gluud, Christian |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3), 310(11), 1178-1179 CODEN: JAMAAP; ISSN: 0098-7484. | http://chemport.cas.org/cgi-bin/sdcgi?APP=ftslink&action=reflink&origin=npg&version=1.0&coi=1:CAS:528:DC%2BC3sXhsFyhtbjI&pissn=0028-0836&md5=ac16cf8c3472d0f5c7ea13fab26ea8c1

    11. Learning Styles: Concepts and Evidence | Pashler H, McDaniel M, Rohrer D, Bjork R. | Psychol Sci Public Interest. 2008 Dec;9(3):105-19. DOI: 10.1111/j.1539-6053.2009.01038.x.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162104?dopt=Abstract&holding=npg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Charles Yu)

    • 發表于 2015-12-31 00:00
    • 閱讀 ( 74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