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一些事,讓我們倍感壓力,尤其是對于一些容易“自卑”、“害羞”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或許是不知道怎樣跟新認識的人相處,于是害怕交新朋友;或許是沒辦法坦然成為人群中的焦點,于是不敢在公開場合演講發言……
為了詳細說明,我們先假設一個場景:你即將在可容納上百人的禮堂進行一個簡短演講,需要演講的不只你一人,但看起來只有你最焦慮、緊張。你該如何調整好心態來迎接這次“人生的挑戰”?

1.增強控制感
知覺到的控制感是指人們相信自己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影響和控制周圍環境的感覺,也就是說,即將發生的事是否處于自己的掌控之中會影響到我們面對這件事的心理狀態。
具體做法:簡單來說就是把你要去的地方變成“可控制”的,陌生的禮堂、觀眾、演講程序讓你不安,你就想辦法把他們都控制起來——先去禮堂踩點把那熟悉得像呆在家般自在;查查資料看都會有什么人來“圍觀”你,然后發現他們才不會怎么你;排練時細心觀察、記下演講流程,直到自己不會在任何時候掉鏈子……你會對未知恐懼是正常的,但盡在掌控的事你還會怕么?
2.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認為自己有能力執行特定行為以達到期望目標的信念,它與“控制感”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某人認為他能“控制”自己的生活vs他相信自己有能力采取特定的行動來達成目標(總體vs特指)。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更能堅持,且產生較少的焦慮和抑郁。
具體做法:又老套又必要的喊口號打氣時間,用一切辦法讓自己相信——我可以完整地表述出我的觀點、我的笑容很有感染力能迷得所有人忘記給我挑錯、我會用絕佳的口才把觀眾都洗腦……至于讓你相信是得要對著鏡子催眠,還是用無數演練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或者賄賂朋友在你旁邊高唱“你能行!”,全看你自己的口味了。
3.避免習得性無助
如果個體將負性事件的起因歸于穩定的、內在的與整體性的因素,那么會加劇他的悲觀狀態,比如認為期末考墊底、什么才藝都不會(整體)全是因為自己(內在)笨(穩定)。
具體做法:回想你以往的“失敗經驗”重新分析,如果你認為「你口才差是你無法融入所有交談的原因」,那么就換種想法,比如:
①你并不是口才差沒辦法在大家面前流利說話,你只是還沒有掌握說話的技巧,而這個技巧是可以訓練、可以提高的,通過努力后你可以和所有成功的演講家一樣舌燦蓮花。(穩定→可變)
②你曾經的失敗不是你一個人造成的,外在因素的影響要負很大責任,當沒有了這些因素的干擾,你不一定就會接著失敗下去。(內在→外在)
③你無法表述清對這件事的看法,不代表你在其他觀點的傳播上也無能為力,曾經的失敗只會作用于當時那個特定的情景,并不會影響到你所有的發揮。(整體→局部)
4.適當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是指在交流過程中自發地、有意識地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比如我要是在文中說我曾經做過的糗事,你們看到會覺得這個寫文的人更加真實,而不是整篇整段的大道理,站著說話不腰疼。
具體做法:在傳播觀點時適當加入些第一人稱的故事會拉近你與他人的距離,甚至是一些缺點、丟面子的蠢事也沒關系,人們會更樂意接受不太完美的你(出丑效應)。放棄“一定要完美,否則不如什么都不做”的想法,你會表現的更加輕松自然。
以上的建議不只適用于“可怕的演講”,也可以推到“可怕的聚會”、“可怕的面試”、“可怕的見家長”等等泛社交場合,但能不能活學活用還是要看你自己。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