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氫彈?
原子彈是利用鈾235或钚239這些重核發生的裂變反應,氫彈則是利用氘(氫2)和氚(氫3)這兩種氫的同位素發生的聚變反應,氫彈這個名字也正是由此而來。
科學家們在1938年發現了核裂變反應,而在此之前十幾年,人們就已經知道核聚變的原理了。恒星(如太陽)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聚變。核聚變反應需要在高溫高密度條件下讓輕元素的原子核之間發生劇烈碰撞才能發生。在太陽的中心區域,巨大的引力使得氫原子核被非常致密地壓縮在一起,而且溫度高達上千萬度,具備了核聚變發生的條件。但這樣的條件在地球上是沒有的,所以要實現核聚變,就必須人為創造出所需要的條件。
雖然與核裂變相比,人們對核聚變的了解更早,但是氫彈卻是在原子彈之后才研制出來的,而且直到今天,掌握了氫彈制造技術的國家還是屈指可數,可見氫彈的研制非常困難。氫彈的具體結構和原理,至今仍被掌握了相關技術的國家列為絕密。

氫彈的結構
根據目前一些公開資料的介紹,氫彈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3部分:裂變初級、聚變次級和輻射通道。初級中的裂變核燃料是钚239,次級中的聚變核燃料是氘化鋰。初級核爆炸等過程中產生的中子與次級中氘化鋰中的鋰6反應,可以產生氚,這樣就有了核聚變所需要的氘和氚。所以說,氫彈中的氚是現場造出來的。
氫彈爆炸時,首先由初級的炸藥引發原子彈的核裂變反應,產生的高能光子流(X射線)經過輻射通道傳向次級。次級的推進層(鈾238或鈾235)在光子流的作用下,依次對氘化鋰層和裂變彈芯(鈾235)進行壓縮。裂變彈芯被壓縮到超臨界狀態時,來自初級爆炸的中子引發鏈式裂變反應,又將氘化鋰二次壓縮,從而發生氘-氚聚變反應。這被稱為氫彈的“現場快速裝配”,第一次裝配由炸藥完成,第二次裝配由初級核爆炸完成。
氫彈是現代戰略核武器的真正主力,它的威力比原子彈要大得多,而且還可以通過特別的設計來加強或減弱某些方面的破壞力,達到不同的戰術技術性能,因而用途也更為廣泛。

撰文/方晨 吳明靜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