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月光族”,這是一個潛伏在年輕男女群體里的一個非常龐大的神秘組織,他們一年四季勤奮工作,卻永遠沒有什么積蓄。發工資的時候秒變“土豪”,月末個個“吃土飽”。
云樹網友里,也有不少“月光族”,對于“錢都去哪兒了?”他們如是回答:
1、缺少生活的磨練,當家了才知柴米油鹽貴。
2、我只會花錢,不會理財呀。
3、為了廣交朋友,錢都用來應酬了。
4、掌握“財政大權”的感覺太爽,所以hold不住自己了。
對于“月光族”,有的人認為這是享受當下生活的正當行為;也有人吐槽這是自我約束力太差、沒有責任感的表現。要小云說,評判之前,我們還是先來解讀一下“月光族”現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賺錢和花錢的時候,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有一個心理賬戶系統,在心里無意識地把財富劃歸不同的賬戶進行管理。
心理賬戶有以下兩個特征:
第一、在心理賬戶系統中,兩個賬戶里面同樣的1元錢是不等價的。
比如說,老王月工資漲了500元,小李工資沒變,但老板意外給了500元的紅包。結果小李很高興地拿著這錢請朋友上飯店吃了一頓,老王卻覺得這500元也是辛辛苦苦掙來的,寧愿存起來而不肯隨便花掉。可見,同樣是500元錢,因為來源分別是工資和紅包,所以被劃分到了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了很不相同的心理價值。
第二、心理賬戶里面算賬的規則不像經濟學和數學那樣理性,而是很感性的。
得與失是相對的感覺,而不是絕對的概念,對得和失的心理體驗是不一樣的。比如,鄰近的一個地方1斤櫻桃賣10元,而一公里以外只賣5元,很多人會走遠點去買便宜的。而如果一套西服在近的商場賣1000元,在遠的商場賣995元,卻不會讓大多數人跑遠路去省這同樣的5元錢。
因此,人的消費行為并不是很理性的。具體到“月光族”,由于有“反正也存不下來多少錢”等想法,他們通常無意識地把許多不必要的消費和必要的生活消費都籠統劃歸到一個心理賬戶里面,因而覺得所有花掉的錢都是應當要花的。
好比你如果每個月都買名牌衣服,就會覺得這像買米買油一樣理所當然毫不心疼,而不會意識到,通過節制不必要的開支,能夠積少成多,形成一定的資產,用來養家、應付突發事件或者投資。
有的云樹網友調侃道:“月光族”分兩種,一種是太能花錢,一種是賺得太少(人艱不拆)。對于后者,靠譜的小云只能說一句“一起加油”;而對于前者,需要提醒的是,在生活當中出現類似“買買買”、“購物狂”等停不下來的消費現象時,需要引起重視,畢竟專家說了,“剁手”是種病,藥也不能停呀。
>>>云樹作者:白月光丨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