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幫,在武俠小說中常常被描寫為江湖第一大門派,并將它稱為“天下第一大幫”。分析丐幫成份中,依舊將它列入中國俠士的特殊成份之中,是因為許多資料表明乞丐在中國歷史上人數眾多、遍布全國,且組織嚴密、歷史悠久。
不管怎么說,中國歷史上農耕文明的早熟,使得發達的內地可開墾的土地很快得到了一種“人口的爆炸”與“土地的飽和”,在這種“極限”情況下,人多地少的結果,造成了“禮治秩序”的混亂。而人的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于是,大量的勞動力從耕地上被排擠出來,流入社會與江湖市井,各謀生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靠行乞為生的。
這是一個生成原因、行為特殊、觀念意識都與流氓相似的寄生性群體。當然也是中國秘密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丐幫作為一種職業性的團伙,是因為貧窮或遇到天災人禍而作臨時性的乞討謀生的不一樣,與確系身體殘廢及老弱幼小無依無靠也無別的辦法另找生路的乞丐不同。他們大多是一幫無賴,他們所以自甘沉淪到社會最底層,成為社會寄生人,除去各種復雜的原因外,大抵都是以好逸惡勞的惡習及自輕自賤的品性為共同稟賦的。

丐而成幫,足以說明這群人是人多勢重的。似乎誰也說不清起源于何時?依我們的分析大概不會晚于唐朝。因為有市井乞丐以偷搶詐騙等各種手段危害社會的文字記載,在唐朝已開始大量出現了。乞丐中為了行動自由和稱霸一方,自然會以一種結伙行動的方式,成為流氓的變種。唐宋以來,流氓的一部分以丐的形式與身份合理合法地存在,是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的丐幫組織就已經很嚴密了。在什么地方行乞,是有嚴格規定的。就連穿什么衣服都會受到丐幫團體的約束。這樣便可以很明顯地區分不同的乞丐幫伙。這些人是很守紀律的,他們會無條件地聽從頭兒的號令的。 
丐幫在全國雖然沒有統一的組織,但是他們卻劃分著自己的領地和勢力范圍,自成體系,不允許別人侵入,同時幫內的等級森嚴,不允許逾越一步,他們憑借嚴密的組織力量,對各自擁有的地段內的官民均形成了有力的威懾。
中國丐幫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人群中,終于站住了腳,并形成了一股不可低估的社會勢力,這和乞丐在產生與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江湖義氣有直接原因。丐作為江湖中的重要一員,受到那些游走江湖之士所具有的重友誼、講信義、濟人困危、伸張正義的俠義精神影響,在維系其團體內部的人際關系中,為了生存發展,他們必須在遵守幫規的同時,講江湖義氣,作行俠仗義之舉。
事實上,丐俠是最能體現游俠這個“游”字的本質涵義,乞丐多是無家無室、無牽無掛,云游四方,享有最大的行動自由的,他們一無所有,卻傲然于世,仗義行俠。
春秋時代的豫讓,為報智伯知遇之恩,替主義報仇,不惜成為乞丐行乞。兩次行刺越襄子不成,最后舍生取義,豫讓行乞雖與一般乞丐行乞的目的不同,但他卻是置身于乞丐之中,才完成復仇大業的。這說明俠義與乞丐時而是聯姻的。連朱元璋早年也當過乞丐行過乞,明朝開國皇帝就是乞丐出身。
乞丐中講義氣、重友情、無德不報、無恩不酬的事例,在史籍中的記載是很多的。元朝時,臨安壩頭禹將仕平日里樂善好施。一天城中起火,逼近禹家。忽然他家門口出現了許多乞丐傾力相助,爭著沖進火里往出搬東西,一會兒便將所有財物救出。等到大火熄滅后,眾丐將所有財物交還了主人。禹很高興,要重謝他們,眾丐卻說:“平日受恩,今日報效,一文不要。”受恩必報,且這種回報是加倍的、無償的。

丐俠有時也會利用他們特殊的社會身份,做出一些令江湖上的流氓奸賊有苦難言的事來。范資在《玉堂閑話》中記載:唐朝時,唐懿宗皇帝常常微服私訪游京中寺廟,一些乞丐知道大安國寺存有上千匹江淮進奏官寄放的吳綾,這可是一筆不義之財,便合謀設計取之。他們選取與唐懿宗相像的人,穿上用龍香熏過的衣服,帶上幾個扮成小仆的同伙,煞有介事地走進大安國寺。這時,有幾個預先進來的乞丐向他行乞,他出手大方,給了那乞丐很多錢,一下驚動了群丐,一個跟著一個涌了上來。假皇帝的錢一會便發放完了,便開口問在一邊看熱鬧的和尚:“寺院里有啥財物可借?”不待和尚回話,裝成小仆的乞丐便搶著向和尚擠眼,和尚認定這位爺是微服私訪的當今皇上,便有意巴結,誠怕誠恐地稟報:“柜內有人寄綾千匹,唯令是聽。”于是,開柜取綾,全部發完。臨走時,小仆神秘兮兮地對和尚說:“來日到朝里找我,我帶你覲見當今皇上,定有重酬!”結果,事后才知這是丐幫上演的精彩絕倫的騙戲。可見丐幫不光行乞,還四處詐騙人財。

當然,在民族危亡之際,乞丐的俠義精神表現出了不屈于強敵人,為拯救國家民族之難而出生入死、挺身而出的行動。
明代無名氏《云間雜志》中有一篇小說《張二郎》,寫了水性極好的丐者張二郎,多次泅水深入賊巢,刺探敵情,殺敵立功的抗倭斗爭的故事。這大概是武俠小說史上第一個真實俠丐形象吧。
但是,在歷史上張二郎是確有其人的。據《松江府志》記載:明朝末年,國難日重,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侵擾愈演愈烈。大敵當前,乞丐中的一些有民族氣節之士,便挺身而出,抗擊倭寇。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他應征在方太守屬下參加抗倭。為便國家不受外辱,他出生入死,屢立戰力。事后卻謝絕一切利祿富貴、美女,什么都不要,惟愿乞討,這種精神連許多英雄豪杰都為之嘆服不已。 
乞丐行走江湖行乞,當然少不了攜帶武器護身,這個武器當然是打狗棒,棒子不論什么材質,只要拿著順手,用著順心就好。打狗棒即是作為一名乞丐的標準配置,也是對付城里為富不仁的大戶人家放狗咬人的防身武器,對乞丐有很大幫助的。所以乞丐在外行乞常以棒子防身,但惟有丐幫幫主的棒子才有資格配稱為“打狗棒”。乞丐非有錢人,條件好的才懷揣一把普通匕首或短刀、鋼錐、短斧等短兵器護身,遇有財有勢之人欺凌,一旦被逼急了就可亮刀護身。
金庸的多部武俠小說中,都有丐幫的打狗棒出現,然而自始至終打狗棒卻只有一根。因為在小說里“打狗棒”象征了丐幫權力,一個巨眾幫派統治的權力,那是丐幫幫主代代傳承的器物,并不是一般乞丐能擁有的。《清稗類鈔·乞丐類》記載丐頭:乞丐之有丐頭,盡人知之,而不知丐頭必有桿子以為證,如官吏之印信然。《鴻鸞禧》劇本中,乙云:“兄弟才疏學淺,不能當此重任。”甲云:“老弟你休謙讓,就此拜了桿兒罷。”是其證也。丐頭之有桿子,為其統治權之所在,彼中人違反法律,則以此桿懲治之,雖撻死,無怨言。

至于丐幫的三十六路打狗棒法,系丐幫幫主嫡傳武學,非丐幫幫主無法傳授之絕妙武功,三十六路打狗棒法是丐幫開山祖師爺所創,歷來是前任幫主傳后任幫主,決不傳給第二個人。數百年來,丐幫逢到危難關頭,幫主親自出馬,往往便仗這打狗棒法配合打狗棒除奸殺敵,震懾群邪,惜年代久遠早已失傳。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黃藥師。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鑄劍師老劉的私人微信號:DJLL66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