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月刀是一種長柄大刀,形如偃月(圓弧向下稱偃月),刀面往往陰刻有龍紋,因而得名“偃月刀”或“青龍偃月刀”。偃月刀是中國古代冷兵器中造型最優美的器型之一,因與一位中國婦孺皆知的大英雄使用的神兵緊密相連,使得偃月刀名聲大振。這位大英雄就是被尊為“關圣帝君”的關羽。歷史上,關羽確有其人,并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東漢末年劉備麾下的著名將領。由于他生前的忠義英勇,死后被歷代朝廷褒封,統治者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在民間倍受推崇。

大家熟知的《三國演義》小說中,關羽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留下了“單刀赴宴”,“溫酒斬華雄”等佳話。青龍偃月刀則是小說中關羽使用的武器,書中描述稱“刀長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鑲有蟠龍本月的圖案",名為“冷艷鋸”。這種兵器的制造過程也充滿了神秘色彩,相傳,天下第一鐵匠在月圓之夜打造它,完工時,突然風起云涌,從空中滴下青龍的1780滴鮮血,所以,得青龍偃月刀之名。后來,果真有1780人喪命于這把刀下,圓了術士之說。
但是,歷史上的關羽所用武器并非青龍偃月刀,因為在三國時代還沒有出現像青龍偃月刀一樣的闊頭大刀。這種偃月刀的雛形最早可能來源于唐刀的某種武器,直到北宋時才有明確記載并繪有圖像,他除了具備實戰功能外,還用來操練,儀仗,以示雄壯軍威。

三國時期,戰場上主要短兵器為環首刀,據《太平御覽-蒲元傳》中記載,三國時諸葛亮曾命蒲元在斜谷開工造三千日刀,為了造好這批刀,浦元特地命人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九所造的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南朝齊梁陶弘景(456年-536年)在《古今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刀萬口,可見當時各國軍隊都在大量生產它并裝備部隊。
在100厘米以上,兼有刺的功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殺傷力最強的冷兵器之一,漢代的騎兵正是揮舞著環首刀將匈奴擊敗。
《古今刀劍錄》還有對關羽所使兵器的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日在萬人。及羽敗,惜刀,投于水”。此段文字證明關羽有使用刀的可能。《古今刀劍錄》距三國時代僅200余年,可信度較高,而且,在兩漢時期,騎兵作戰均使用環首刀廝殺,歷史上的關羽使用的也許就是當時流行的環首刀。如鄂州市鄂鋼綜合原廠一號墓出土的三國時代環首刀,實物刃長超過1米,厚度近1厘米,刀尖45°角,刃鋒利,除可大力劈砍外,兼有刺的功能,如果關羽果真用刀的話,那就可能是環首刀這種兵器。

偃月刀流行于宋代,也不是從漢代環首刀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僅是在產生時間上,而且還表現在外形上。三國隋唐,環首刀又延續了近300年,到唐代進行了顯著的改進,成為了禮儀性佩飾,皇家御用軍隊和侍衛的重要兵器,并稱之為“儀刀”。戰場士兵裝備的刀則增加了護手,并取消了刀柄端的圓環,成為“橫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唐刀、唐大刀,它也是日本刀族的直系祖先。這類窄身長刀由于造價高昂無法大規模生產裝備等原因,在隋唐之后的中國戰場上幾乎絕跡。

后人在小說里為關羽選擇了青龍偃月刀作為佩刀,應該是為了強化關羽的武神形象。從此青龍偃月刀這種威武、漂亮的兵器,成為與英雄合二為一的圣器,構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關羽形象。關羽使青龍偃月大刀的說法可能起源于宋代。岳飛就曾經被畫為身披甲胄、橫馬持刀的像關羽二樣的武將。有人還把此畫刻于石上,今存于龍門文物研究所。在元人郝經《重建廟記》中也有“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的詩。而把青龍偃月刀與關羽的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歸功于元代戲劇家關漢卿,在他的作品《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第一次刻畫了關羽和青龍偃月刀形影不離的經典形象。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要完成一百二十回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只有五十六卷的《三國志》是不能提供所需的大量信息的,尤其是在一些戰爭場面和武將兵器的描寫上缺少相關資料,《三國演義》成書時間距三國時代已經有1000多年,在缺乏考古研究又找不到更多實際材料的情況下,杜撰就成為可能。羅貫中所處時代正是元末明初,戰亂紛紛,他曾任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對于戰場及兵器并不陌生,其中大量對戰場兵器的描寫都可能出自于親歷的元末明初的數次戰爭。偃月刀在元末戰場上頻繁使用,給敵人造成的巨大殺傷力,這可能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羅貫中在小說中對關羽手中偃月刀的描寫也不單是對元代雜劇記述的延續,而是加進了自己的真實觀感,所以,在內容情節上才做到如此真實,引人入勝。
文章作者:彭鵬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李師傅的私人微信:LQDJLL長按左邊字母復制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復制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