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在地鐵上被麻翻?真的有這么強勁的“迷藥”嗎?

    上周,北京“四號線”又火了。原因是有一篇名為《四號線!!你腫么了四號線!!》的文章又火了。這篇文章講述了幾個不同視角的故事,有的是在乘坐地鐵時,看到乘客被歹人用“迷藥”麻翻拖下車廂;有的是本人如何及時發現了想要麻翻自己的歹人;有的是雖然被歹人噴了迷藥,但在好心阿姨和自己智慧的幫助下,成功脫險……


    讀到這些故事,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類似的文章幾乎每年都要在朋友圈傳一遍……實際上,此類傳言有很大一部分的虛構成分,畢竟在一個法治健全的社會,這種作用強大的“迷幻藥物”很難在市面上流通,但我們不能不警惕,因為個別不法分子利用非法途徑獲取醫用麻醉制劑或者從化學藥品中自行提取類似成分,作為獲得非法財產的手段,確實是現實中發生過的。

    當然有麻醉藥物,但藥效并沒這么強烈

    從醫學角度來講,麻醉藥物當然是可以制造出來的,但是其藥效多數沒有傳說的那么強勁。

    由于外科手術的需要,臨床中必須使用藥物作用于人體,產生鎮靜、無痛效果,方能進行手術操作。麻醉藥物主要包括鎮靜、止痛、肌肉松弛三類,大部分鎮靜藥物都是通過吸入呼吸道進入血液循環而起作用,達到讓患者深度睡眠的目的。同理,趁人不備而令其吸入高濃度的該類藥物,確實可以很快達到令人意識喪失的效果;而將強力肌松藥物皮下注射后,亦能在短時間內使人肢體無力、喪失抵抗能力。

    “迷藥”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

    所謂的危害極大的“迷幻藥物”是指作用于神經系統、能強烈改變感知、情緒與主體認知過程的藥物。這類藥物生理上是安全的,沒有或僅有輕微的智力與記憶力損害。與醫學上正規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不同的是,迷幻制劑所產生的效應難以預測,常常取決于使用者自身的心理預期與所處環境。

    研究表明,市面上出現過的麻醉、迷幻制劑主要包括惰性氣體(如氙)、簡單的無機物和有機物(N2O和氯仿)以及復雜的有機物(鹵化烴、醇、醚、甾類),這些藥物通過激活γ-氨基丁酸受體(GABA)受體、阻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而發揮作用。GABA受體是腦內抑制性神經遞質的作用位點,上述藥物通過增強GABA受體介導的電流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使人意識喪失;而NMDA受體是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氨基酸受體,上述藥物作用于NMDA受體后,可以阻滯神經系統的信息傳遞,導致認知功能障礙。

    雖然上述藥物不會對神經系統產生永久性損害,但可以一過性地使人意識喪失,在封閉環境下,容易受外界所支配。

    好在市面上出現的迷幻藥物,多為純度較低、作用輕微且短暫的制劑,其作用強度并非網絡傳言當中所說的那般強大。只要我們提高警惕,就算吸入或者被注射少量藥物,也可以及時呼救或者抵抗,在藥物發揮最大作用前嚇退不法分子,并上報公安機關,隨后及時就醫,防治發生神經系統毒性損傷。

    為什么躺槍的總是神經系統?

    為什么在“謠言”中,壞人用的藥物總是針對神經系統?人體的感覺和運動受神經系統(腦和脊髓)支配,神經系統是結構和功能最復雜、起主導作用的調節系統,人體內各器官系統均在神經系統的調控下,完成統一的生理功能。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語言、意識、思維活動等高級功能,并由特定部位的神經組織完成。因此,我們每次聽到的“謠言”中,不法分子均是通過藥物作用于人體的神經系統達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

    比起“迷藥”,我們也許更應該關注神經系統疾病

    作為人體一切活動的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復雜,目前仍未被我們探索清楚,因此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亦不能得到有效診治。與微信散布的流言相比,我們更應該關注自己的神經系統功能狀況。

    由于神經系統疾病有著極高的致殘率,對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人群中普及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知識,使人們熟知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的種類與相應的臨床表現,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雖然神經系統疾病錯綜復雜、千變萬化,但其臨床表現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持續不緩解的頭暈、頭痛,無外傷情況下的單側肢體麻木、無力,認知能力、記憶力、計算力進行性下降等;如果出現上述癥狀,應該立即就診于神經內、外科,進行詳細的神經系統查體,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將神經功能的損害程度降到最低。

    此外,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也有一定的規律:嬰幼兒出現頻繁嘔吐、意識下降多為先天性腦發育異常所引起,常見有腦積水、脊柱裂等;青少年人群出現突發的肢體活動與語言功能障礙,多為顱內出血性疾病所致,如腦動靜脈畸形、煙霧病等;青中年人群緩慢出現的頭痛、肢體感覺與運動障礙,應考慮到顱內的腫瘤(最常見為膠質瘤、腦膜瘤、垂體瘤)或者頸椎病等,而突發的、急劇進展的肢體活動或語言功能障礙,多數由于高血壓或者腦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腦出血所致,也可能是急劇生長的顱內腫瘤所引起;老年患者出現緩慢的認知功能與肢體活動能力的下降,應該考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俗稱的老年癡呆)、腦萎縮等。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懸壺科普團隊王旭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 發表于 2016-06-29 00:00
    • 閱讀 ( 77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