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本文正題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圖:
小伙伴們有沒有想過,田徑賽跑時,選手們的出發位置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越靠近內圈,選手位置越靠后?這個問題我想只要稍具幾何知識就能回答:越靠近圓心,賽道半徑越小,與外圈選手相比,同樣跑一圈其賽道周長即奔跑距離越短,所以需要在出發時拖后一些。那么汽車呢?
汽車的內外側輪胎位置相對固定,直行時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四個輪子運行軌跡一致,但在轉彎時,內外側輪子存在轉彎半徑差異,如果這時四個輪子還和直行時一樣均保持相同的速度,恐怕內外輪因為實際“場上位置”的變化就要“鬧分家”了。而車輪也不能像賽跑運動員那樣提前偏移一定的距離,怎么辦?
有聰明的小伙伴說了,讓內外輪轉速不一致唄,就是外圈的跑快一點,內圈的跑慢一點,總之內外輪保持“隊形”整齊!
——思路正確,如何實現?
小伙伴又說了:分別控制唄,就是一個電機(或發動機)帶動內輪,另一個電機(或發動機)帶動外輪。
——嗯,想法不錯,可惜直到現在,電動汽車界的翹楚特斯拉也沒有做到(其D系列確實有兩套電機,不過它們分別控制前后輪),高大上的超級豪車布加迪也不行,原因很簡單:高速情況下,行車電腦根本來不及計算,而左右車輪轉速一旦不匹配,車輛很可能立即失控,后果不堪設想。
那么,汽車到底是如何實現用一個發動機同時控制內外側車輪,讓它們直行時轉速相同,轉彎時自動調節保持“隊形”一致呢?
一百多年前,法國人雷諾(就是現在雷諾汽車公司的創始人)通過一套非常精巧的機械結構——差速器,解決了這一難題,在講解其原理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汽車結構:(這里看不懂沒關系,可以直接跳過看后面的GIF動態圖片講解)
汽車動力傳遞示意圖:汽車兩個后輪分別裝在后軸兩端,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通過一根傳動軸傳至汽車后軸,讓同一根軸左右兩端的車輪擁有不同轉速,靠的就是差速器(汽車發明出來時都是后輪驅動,前輪只負責轉向,需要將動力傳遞至后軸,現在大部分家用車都是前驅,后輪空轉,沒有傳動軸,不過差速器還是必不可少)
我們通過一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科教片進行講解:
片名:《Around The Corner》,雪佛蘭出品、在好萊塢進行拍攝
我們可以把最后剩下的兩輛摩托車看作是一輛汽車(都是四個輪子),可以明顯看出內外輪的運行軌跡和轉速差異。
當同一根軸的左右兩端輪子都可以自由旋轉時,不存在轉速差問題,內輪轉的慢一點,外輪轉的快一點,就像古時候的馬車,現在超市的手推車都可以自由轉向。
?但是汽車不行,因為左右兩邊的輪子要從同一根軸上獲取動力,實際上已經連為一體,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注意輪胎上的白色標記,表明內外側輪胎轉速相同),沒有差速器時,內側的輪子在打滑(這就好比內外圈跑道選手明明速度一樣,卻要求兩人肩并肩,那內圈選手就只能原地踏步了),這樣的車開出去,一轉彎就容易翻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汽車發明初期都是只有一個驅動輪的,另一邊的輪子空轉,但問題又來了:這個驅動輪一旦陷到路上,另一邊輪子只能干著急。
現在的人力三輪車、部分機動、電動三輪車還在沿用這一結構,大家在街上可以留意一下,其實它們只有一個輪子有動力,另一個就是跟著轉。
?直到差速器橫空出世,讓汽車由單輪進入兩輪驅動以及后來的四輪驅動時代,它是怎么做到的?
為解釋其工作原理,工程師們制造了這樣一個模型:左右兩側輪胎安裝在支架上,且分別與兩根半軸相連,半軸末端分別連接一根豎起的小桿,兩側輪胎可分別以任意速度自由旋轉。
現在用一根橫桿撥動豎桿,當兩側輪胎轉速一致時,沒有任何問題(類似于汽車直行),再對這個橫桿稍作改進,用一個支架把它連在一側半軸上,同樣可以自由旋轉。
同樣的,當兩側輪胎速度一致時(即汽車直行時),沒有任何阻礙,但是當實驗人員試圖讓一側車輪的速度慢一點時(即模擬轉彎時,內輪的轉速要慢于外輪),兩側車輪依然保持同樣的速度,這樣的輪子是無法轉彎的。并且如果這個阻力夠大,整個傳動系統都會卡住。
為了讓兩側車輪在轉彎時速度有所差異,我們對這個橫桿稍作改動,讓它可以自由旋轉。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當兩側車輪速度一致時(即汽車直行時),橫桿正常旋轉,但當兩側車輪速度不一致時(即車輛轉彎時),橫桿通過自身的旋轉“化解”了這一速度差異,差速器誕生了!
問題是,一旦這根橫桿旋轉一定角度,就和豎桿接觸不上了,所以僅有一根橫桿是不夠的,我們再加一根,兩根橫桿互成90度,現在這個旋轉動作可以連續進行了。甚至,當一側車輪“卡死”時(類似于車輛原地打轉),另一側還可以自由旋轉。
問題又來了:僅有兩根橫桿的話,各零件間的間隙過大,一些位置根本接觸不到,于是我們繼續增加橫桿的數量,直到把橫桿和豎桿變成齒輪。
繼續優化和改進,把原來的橫桿對稱布置增加穩定性并改善受力情況。
差速器大致結構已經出來了
然后讓模型結構更緊湊一些以投入實際使用
然后把它裝在車上
這時人們卻發現裝了這玩意后,汽車底盤為了避開傳動軸不得不升高,這樣的話車內乘員空間就很小了。
當然也可以不用管它,讓傳動軸位于底盤上面,從后排座位中間穿過去,不過這樣一來就很尷尬了:中間沒法坐人、行李放不下、不好看還很危險。
這可難不倒汽車工程師,改變齒輪的嚙合位置(即主減速器齒輪偏置),就能使汽車底盤隨著傳動軸的位置下移而下降,Perfect!
不過直到現在,一些后驅或四驅車甚至前驅車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專門提高底盤離地間隙以提升越野通過性能或者出于成本考慮)還存在后排中間座位地板凸出的問題,不過都是遮住的。
當然,上面介紹的只是最原始的差速器,現在的結構要復雜的多,但基本原理沒有變
延伸閱讀:差速鎖是個什么鬼?
凡事有利就有弊,上述普通差速器的缺點呢,就像上面演示實驗中那樣,當一側車輪陷進坑里被卡住,另一側懸空時(即兩側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力不一致時),差速器會“誤以為”車輛正在轉彎,通過差速齒輪把動力全都分配到了空轉的那個輪子上,沒用的輪子轉的很嗨,需要脫困的輪子卻渾身軟綿無力,只能干瞪眼(途中這輛車的左后輪是幾乎不轉的)。
這時候更先進的限滑差速器就要閃亮登場了,它能限制差速器兩端的滑動,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不過其種類眾多,原理各不相同,這就不是一篇文章能說清楚的事了。(圖為托森差速器)
在更為極端的情況下,需要讓差速器徹底失效,即用差速鎖把車輪全部鎖死連為一體,這樣只要有一個輪子還能抓地,車輛就能脫困。如路虎衛士、牧馬人、豐田普拉多等一干硬派SUV或越野車大多有此配置。但其中最富盛名的當屬奔馳G級的“三把鎖”。
限于篇幅有限,這里只能順便提兩句,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研究一下,但前提是搞懂前面所講的差速器工作原理。下次若有人用專業術語和你談汽車,你可以從這方面入手。
文中視頻地址:
所有圖片均來自以上視頻截圖及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翻譯君,機械設計專業畢業,在某大型機械制造企業任職機加工藝員近十年時間,兼職翻譯,致力于發現并分享一些歪果仁的奇思妙想
我的微信公眾號:譯星譯意,或者直接搜索“YXYY-1”,新浪微博ID:譯星專業人工翻譯,期待您的關注!
?
?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