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紅樓夢》的作者是誰?

    《紅樓夢》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

    《紅樓夢》的作者是誰?這似乎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簡單得就連一個小學生也可以張口答來:曹雪芹。

    指稱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且讓世人所接受,是20世紀20年代胡適、俞平伯一大票新紅學派的大力發掘、大力證明的結果。

    在這之前,特別是《紅樓夢》誕生的二三十年時間內,世人根本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隨著《紅樓夢》的流傳范圍不斷擴大,關于它的作者說法是誰,答案不下數十種,可謂是眾說紛紜,久懸而無定論。

    即便是經過胡適、俞平伯,包括魯迅等許多大師級別的學者不斷著力論證,且“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的結論已經為大多數人所認可,爭論的聲音仍舊不絕于耳。

    比如說,蔡元培、王夢阮等人就有相關著作否定“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之說,并且在紅學界影響巨大。

    其中否定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的最有力證明是與曹雪芹同時代的脂硯齋在庚辰本的第十三回的一條眉批曰:“讀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聲大哭,三十年前作書人何處耶?”

    曹雪芹是壬午年(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定的。“三十年前”曹雪芹才15歲,很難想象,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能寫出如此閱歷深厚的巨著。

    所以,說“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目前還是一種推斷,尚不能作為定論。

    造成這一現狀,是因為《紅樓夢》問世時,無論是以抄本形式流傳還是刊印發行,均未署作者名字,人們因此無從得知它的作者是誰。

    按說,《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古典小說,其創作技巧、涵蓋的思想內容均號稱已達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是作者揚名立萬的大好機會,這作者怎么就放棄了署上自己的姓名的權利呢?

    其實,搞不清著作者是誰,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不只是《紅樓夢》有這個問題,《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演義》、《金瓶梅》、《水滸傳》……統統存在這個問題,到底它們的作者是誰?同樣沒有百分百確鑿的答案。

    為什么會造成這個現象?

    寫小說之苦

    在中國古代文人看來,寫詩賦歌辭,都是很高尚的東西,如果是治史學、經學一類的文章,那更是等同于治國平天下的高度。

    可是,在古代寫小說,特別是寫白話小說,那就是俗不可耐、深受鄙視。甚至在近代,也還留存著這種思想。

    舉一個近代很著名的例子,在西南聯大的時候,治史的劉文典看不起寫小說的沈從文,沈從文評了教授,他大罵道:“在西南聯大,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400塊錢,我該拿40塊錢,朱自清該拿4塊錢。可我不會給他4毛錢!如果沈從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

    還有一次遇日機空襲,劉文典在跑警報途中見沈從文也往山上跑,大聲罵道:“你跑什么跑?我跑是為了保存國粹,我被炸死了,就沒有人講《莊子》;學生跑是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你這個該死的,跟著跑什么跑啊!”

    這件事兒發生在近代,劉文典看待寫小說的人尚且是這么個刻薄的態度,要再往前推,寫小說的人的社會尷尬地位可想而知。

    可以說,在古代很多持正統觀念的人眼中,寫小說其實是作孽,會遭報應的。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就惡毒地說羅貫中編撰《水滸傳》,“其子孫三代皆啞”,是“天道好還之報”。

    清代的鐵珊在《增訂太上感應篇圖說》中也稱:施耐庵作《水滸傳》,子孫三代皆啞。袁于令撰《西樓記》,患舌癢癥,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盡而死。高蘭墅(即續寫《紅樓夢》高顎)撰《紅樓》,終生困厄。王實甫作《西廂》,至“北雁南飛”句,忽仆地,嚼舌而死;金圣嘆評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絕嗣。

    明初李昌祺是個大學問家,還做了官,但因為寫了本短篇小說集《剪燈余話》,一生被人譏笑,死后還被取消入家鄉廬陵鄉賢祠的資格。

    在這種背景下,具備創作才能的人創作的小說,多半是壓制不住內心的沖動,為宣泄種種情緒而寫就的文字,既然寫出來了,又不忍心銷毀,就只能采取不署名或不署真名的做法了。

    《紅樓夢》在第五回《紅樓夢曲引子》也點明了這一創作意圖,是要“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的。

    關于作者的種種推測

    有意思的是,關于《紅樓夢》的成書過程,《紅樓夢》在第一回是有交待的,所謂“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按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注明,方使閱者了然不惑”。

    他所說的“根由”的確是真的很“荒唐”,但也很有“趣味”——一個神話故事: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一塊無才補天的頑石央求路過的一僧一道把自己攜入紅塵,去經歷人間的悲歡離合、生死歌哭。

    于是那仙僧就大施魔法,讓它變成扇墜般大小,鐫上了字,把它帶下凡,進入了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嘗遍了人間百態。

    后來,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看見了已經“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而人間回來的頑石。

    這塊頑石將自己的前身后事,編述歷歷,全部刻記在石上。雖然故事的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已經失落無考,但空空道人見“實非別書之可比”,便“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

    因為原書是刻記在石頭上的,所以書名就叫《石頭記》。

    但在《石頭記》的流傳過程中,“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根據這段話,可知《紅樓夢》的著作者是“石兄”,空空道人是傳抄者,又名情僧,后來經過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成書。

    而且《紅樓夢》書名一改再改,有《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多種。且曹雪芹只是“披閱”、“增刪”、纂目分章而已,充其量是一個整理者、改定者。

    而以這一大段神話來介紹書的來歷,目的也很明顯,作者是有意隱匿自己,決心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

    不過,有人根據“石頭”,“石公”,“空空道人”,“無道人”等種種說法,曾推測《紅樓夢》最初作者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方以智在明亡后削發為僧,有“情僧”之稱,又有石公、木公、藥公、昌公、混沌、三萍、愚者智、愚道人、無道人之號等。

    也有人說是清初名詩人吳梅村,還有人說是“京師某府西賓常州某孝廉”,也有人說是雍正年間進士曹一士、甚至有人推斷是諳納蘭性德……

    誠如前人所慨嘆:“《紅樓夢》,稱古今第一,惜文獻無征,不能評其為人。”



    (作者:覃仕勇)

    “我們愛歷史”(his-tory)授權本公眾號轉載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 發表于 2016-07-05 00:00
    • 閱讀 ( 71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