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來,你是否有出國旅游的計劃呢?如果你有幸前往那些使用歐元的國家,你可曾意識到,花出去的一張張歐元紙幣上,其實濃縮了整個歐洲的建筑發展史?今天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砌筑開放之窗, 架起溝通之橋
1996年12月13日,奧地利人羅伯特·卡利納的設計被選定為歐元紙幣方案。

歐元設計者羅伯特·卡利納
他用代表歐洲不同歷史時期建筑風格,而且經過抽象設計的門窗和橋梁,分別作為不同面額歐元紙幣主圖的設計元素。每一種紙幣的正面主圖,都是門(窗),象征歐洲各國彼此間的開放;背面主圖則是橋梁,代表溝通與合作。
根據規劃的紙幣面值選出的7種建筑風格,代表著歐洲歷史上的7個重要時期, 勾勒出歐洲建筑技術和文化從古至今超過2000年的傳承史。自2002年開始流通至今,歐元在貨幣的功能之外,也承擔起了向每位使用者傳播歐洲建筑文化的重任。

5歐元:追憶希臘羅馬輝煌
如果追溯歐洲建筑文化的起點,源于古希臘的古典風格建筑,必然會是第一塊基石。崇尚簡潔的希臘人,創造了以大理石臺基、屋頂和石柱組成的圍廊式廟宇結構。
為了追求視覺上的美感和力學上的穩固, 建筑師們不斷改進石柱、屋檐等構件的外觀、比例和相互結合的模式,最終形成了3套相對穩定的建筑形式。
當古希臘文明走向衰落,這些建筑學知識為羅馬人所繼承。他們將這些古希臘的建筑模式稱為“柱式”,并在原有的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這3種柱式的基礎上,又創造了塔斯干式和復合柱式。 而在建筑材料方面, 羅馬人引入了火山灰混凝土,作為傳統磚石材料的補充。
如今,雅典衛城等古希臘建筑已經只剩下殘跡;而在意大利的羅馬,還有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羅馬帝國時期建筑萬神殿,讓現代人可以親身感受歐洲古典風格建筑的魅力。

萬神殿
或許正因為“文化源頭”意義重大,而相關設計素材又極度稀缺,5歐元紙幣背面的橋梁圖案,很可能是直接以法國南部的加爾橋(古羅馬帝國引水渠遺跡)為原型設計的;正面的古典風格大門,也是整套紙幣中唯一以仰視視角繪制的建筑圖案。這兩處有趣的“例外”,令灰綠色的5歐元顯得與眾不同,也仿佛暗含著今人對歐洲建筑文化起點的敬意。

10歐元:中世紀吹起“羅曼風”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的將近一個世紀里,隨著西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直至476年滅亡,歐洲逐漸進入了漫長的 “黑暗時代”。
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建筑學知識,在帝國分裂之后的幾個世紀的時間里,不斷散佚失傳,以至于很難在建筑領域重現昔日輝煌。幸運的是,磚石建筑擁有較長的壽命;一些重要的建筑技巧,比如砌筑磚石拱頂和雕刻石材的技術,也被東羅馬帝國保存下來。
到了10~11世紀,模仿羅馬帝國建筑風格的“羅曼式建筑”,開始在西歐流行起來。羅曼式建筑的結構,取法于羅馬帝國建筑常用的券和拱,因而看上去與之一脈相承,同樣擁有莊嚴的氣場
不過,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建筑人才和物資都非常有限,羅曼式建筑需要的資源和昂貴的成本,幾乎只有教會才能負擔。因此,絕大多數羅曼式建筑都是教堂或者修道院,而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以比薩斜塔作為鐘樓的意大利比薩大教堂。

意大利比薩大教堂與比薩斜塔
盡管文明陷入了低谷,歐洲建筑文化的種子卻依然頑強生長。紅色的10歐元, 不禁讓人想起羅曼式建筑帶給“黑暗時代”的那一抹亮色。

20歐元:花窗玻璃,哥特登場
12世紀,教堂在法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開始悄悄地發生改變。它們不再是單純的宗教建筑物,同時也扮演著公共禮堂的角色,甚至在節日成為民間賽會活動的場地。因此,對于不少城鎮來說,興建莊嚴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堂,直接關系著榮譽感。
公元1144年,位于巴黎北面的圣德尼大教堂竣工。因為對尖形拱門的運用, 這座教堂顯得高聳削瘦,再配上色彩斑斕的玻璃畫,傳遞出威嚴的感覺。這種被后世稱為“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由此迅速在法國流行起來,并向周邊國家傳播。

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物
20歐元紙幣正面的尖頂窗框和繁復的玻璃窗,就概括了哥特式建筑在當年令人著迷的特質。歐洲留存至今的哥特式建筑杰作不勝枚舉,法國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蘭大教堂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用舊船塢改造而成的航海博物館, 則是不多見的非宗教用途哥特式建筑。
50歐元:文藝復興改變歐洲
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在15世紀為歐洲帶來了全新的建筑風格。人文主義的勃興和對神權至上的批判,使建筑師們重拾古典風格建筑中的半圓形拱圈和柱式系統等元素,并排斥崇尚神權的哥特式建筑。

將穹窿(大圓頂)運用于教堂,則是這個時代的一大創舉。當時,教會傾向于認為穹窿是異教徒建筑的標志,因此將其運用于教堂需要極大的勇氣。在教會實力薄弱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先驅打開了第一個突破口,使佛羅倫薩大教堂在保留一部分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同時,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擁有穹窿結構的教堂。這一次帶有過渡色彩的“破例”,無意間開啟了歐洲建筑史上的一個全新紀元。
50歐元紙幣正面的圖案,正是兩扇通透大氣的窗戶,因而作為背景的歐盟徽記只受到很少的遮擋。這項有趣的巧合,無意中讓人記住了文藝復興帶給歐洲人精神面貌的改變。

100歐元:繁復裝飾的年代
17世紀,巴洛克建筑開始在意大利出現。“巴洛克(Baroque)”一詞出自法語,意為形狀怪異、不夠完美的珍珠。在浪漫主義的指引下,巴洛克建筑努力摒棄源自希臘和羅馬建筑的嚴肅與拘謹,追求充滿動感和自由的外觀,而且強調華麗的雕飾和帶有沖擊力的色彩。
在巴洛克建筑之后,18世紀誕生于法國的洛可可建筑,則更接近于一種關于室內裝潢的新思潮。法語中的“洛可可(Rococo)”一詞,是“rocaille(貝雕裝飾物、假山)”的變體,顧名思義,這是一種追求繁復甚至“美得發膩”的裝飾風格。

有著洛可可風格的凡爾賽宮
在法國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一些使用洛可可風格裝飾的房間,就以其動人心魄的華麗,令眾多游客嘆為觀止。
與實景相比,100歐元紙幣上融合了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建筑物,看上去反倒要遜色不少。這是否說明,現代歐洲人正在反思那段一味追求奢華的歲月呢?

200歐元:工業化,建筑學的新紀元
工業革命讓人類迅速走進了現代化,機器大生產改變了許許多多的產業。在建筑學領域,大批量復制相同的建筑構件成為可能。另一方面,鋼鐵冶煉和玻璃制造技術的進步,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建材。于是,預制建材再運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的裝配式建筑,作為現代工業與建筑學聯姻的產兒閃亮登場。
19世紀中期,裝配式建筑技術被用于大型地標建筑的修建。
到19世紀末,預制程度極高、施工流程也更為典型的埃菲爾鐵塔在法國巴黎竣工,給歐洲和世界以全新的驚艷。
200歐元紙幣正面鋼和玻璃結構的門窗與拱頂,以及背面的鋼結構大橋,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 “播撒鋼鐵種子”的年代。

500歐元:邁向21世紀的歐洲
20世紀中葉,經歷了世界大戰的歐洲百廢待興。公眾需要大量的住宅,而建筑應當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已成為業界的共識。多元化的現代主義建筑,就在這樣的社會土壤上生長起來,進而不斷創新。
浮法玻璃工藝的誕生,令巨幅玻璃變得廉價,也讓覆蓋建筑物表面的玻璃幕墻成為可能;而其他很多全新建材的誕生,也為建筑師們提供了新的創意空間。
出于對城市歷史風貌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當古老的城區與現代產業發生沖突的時候,一些歐洲城市會選擇在郊區另建新城。法國巴黎便是在西北郊建造了摩天大樓林立的拉德芳斯商務區,使現代商務辦公活動場所與古雅的老城區“互不干擾”。能源危機的到來,則使節能環保成為建筑設計的考量因素……

巴黎近郊拉德芳斯商務區的新凱旋門
在500歐元紙幣的正面,巨大的寫字樓玻璃窗,以及背景中看上去像是百葉窗的結構,就表現出材料進步和環保需求帶給建筑行業的改變。它們與紙幣背面的巨型斜拉橋一起,展現著21世紀歐洲的風采。
(作者: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2016年7月刊《從歐元讀懂歐洲建筑》一文作者,苗若玖)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知識就是力量”(ID:knowledge-power)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