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會自覺或是不自覺的接觸一些歷史的事或者故事,在這些與歷史不期而遇的過程中,我們會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而這些想法,被我們自己認為是事實。不過,當進一步去發掘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事情我們根本不了解,還有的事情與我們那些直觀的想法大相徑庭。
歷史與你所了解的一樣嗎?
(圖)堯舜禹,是古代漢族歷史中,自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又先后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
1堯舜禹誰的輩分更大?
堯舜禹禪位的故事廣為流傳,我們都知道。堯帝在位的時候,發掘了年輕的人才舜,經過實踐和考核,把帝位傳給了舜,而舜又發掘了年輕人材禹,把帝位傳給了禹。事情很簡單,但三個人的輩分卻絕不是這么簡單的。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堯、舜、禹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黃帝。而以黃帝為參考,可以給三個人排一個輩分。
堯是黃帝的四世孫。堯的父親是高辛,高辛的父親是蠐[qí]極, 蠐極的父親是玄囂,玄囂的父親是黃帝。
而舜是黃帝的八世孫,到舜的時候,他與貴族階層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了,在當時就是一個平民階層。
而禹,也是黃帝的四世孫。所以按照輩分來看的話,堯和禹是同一輩分,而舜比這兩個人小四輩。另外,禹的爺爺是顓[zhuān]頊[xǖ],也就是高中課文《離騷》第一句話提到的“帝高陽”。屬于五帝之一,即使到了禹父親這一輩,依舊很有影響力。所以與舜不同,禹可不是平民,要不是禹的父親鯀治水不力,或許堯之后就是鯀繼承帝位了。
(圖)顓頊,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
2禹傳位給了誰?
?可能在小學課本,最遲也就是初中,我們就學過這樣的說法:堯舜禪位,是公天下,而到禹,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啟”,是家天下的開始。但這種說法看似正確,其實是錯誤的。禹之后啟繼位,恰恰是公天下的體現。
禹本來選中的繼承人是皋[gāo]陶 [yáo]。皋陶是誰呢?他本身和禹一樣,是舜手下的賢臣,而且皋陶雖然沒參加治水,但對當時社會的貢獻,并不小于禹,他主要是治理民生問題,為大禹治水奠定了物資保障。鑒于禹和皋陶平分秋色的功績,舜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令皋陶和禹各自對治國理念談了自己的看法。這場辯論最終的結果是皋陶服了大禹,所以最終舜選擇的繼承人是禹。
而禹在繼位之后,把皋陶立為繼承人——這不只是表面上確立,已經達到了讓皋陶攝政的地步,這也是堯、舜傳位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把權力移交給繼承人。到此,一切很完美,只是有一個缺憾,這個唯一的缺憾就是皋陶死的比禹還早。于是禹把帝位傳給了益,這個人也是舜帝挖掘的賢人。
(圖)皋陶,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
但是這次傳位很不順利,因為在堯舜禹傳位的過程中都有一個步驟,就是諸侯確認。比如舜死之后,禹和舜的兒子商均各立一個都城,最終的結果諸侯都去禹那朝貢,所以禹成為了天子。而這次,啟本身就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所以諸侯在啟和益之間,選擇了啟。也就是說,禹和啟之間的繼位并不是繼承關系,而是諸侯公選的結果。
而啟繼位之后,征討有扈氏,才真正鞏固了自己的帝位,剝奪了諸侯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發言權,從此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
3誰統一了度量衡?
我們從來都知道,初中歷史課本上也記載了,秦始皇有一大功績——統一度量衡。但其實,第一個統一度量衡的人并非是秦始皇,事實上,要遠遠的早于秦始皇,那這個人是誰呢?舜!
堯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四方諸侯都舉薦平民出身的舜,于是堯由易到難的測試舜的才華和品德,最初是測試舜治家的能力,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舜,還讓自己的九個兒子與舜交往,結果舜的家庭長幼有序,而經常與舜交往的堯的九個兒子,也能日漸長進。堯又試著讓舜管理官員百姓,舜也管理的井井有條,于是到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堯讓舜攝政,治理天下。
(圖)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
舜攝政當年的二月,就到東方,跟東方的諸侯約定了統一的度量衡,接下來又到南方,西方,北方做了同樣的事情。不止如此,舜還定下五年一巡狩的規定和五刑,以確保政策的實施。
4“紂王”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封神演義》大家都看過,其中紂王這一角色,相信也是廣為人知,但你知道嗎?紂王這個叫法是有問題的,《史記》中,對這個人物的官方稱呼應該是帝辛或者是帝紂。事實上舜是五帝最后一個,史稱“帝舜”,而繼承帝位的禹,自然也繼承了“帝”這一稱號,稱為“帝禹”,這個稱呼一直往下傳,比如禹的兒子是“帝啟”,夏朝最后一個君主就是帝桀。改朝換代之后,帝號并沒有廢除,所以商朝的君主稱呼也是帝+名字或者世人給的比較廣泛的稱號,紂王名字是“辛”,天下謂之“紂”,所以他的稱呼應該是“帝辛”或者“帝紂”。而把天子稱為“王”是周武王開始的,《史記》中明確記載:“周武王為天子,其后世貶帝號,號為王”。
說到稱呼,不妨再多說一個,在周武王之前,還有一個武王做了天子——不是說好之前的天子稱“帝”嗎?這是因為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商朝的開國君主湯,當時湯起兵攻打夏桀的時候,自吹:“吾甚武“,所以號稱武王。不過在之后,湯于鳴條打敗夏桀,踐天子位之后,就成為帝湯了,而“武王”的稱號湯不再使用。
5誰第一個破釜沉舟?
(圖)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稱“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對聯大家都很熟悉,也都知道,破釜沉舟是說項羽在巨鹿城外,下定決心滅秦的英勇事跡,幾千年來,這一氣吞山河的勇氣和決絕,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是,第一個“沉舟”卻并不是楚人項羽,而是項羽對面的秦人——當然,是項羽對面的秦人的祖先,孟明視。
孟明視,是秦繆[mù]公名臣百里奚的兒子。事件的起因,源自一場間諜事件。當時鄭國有人出賣自己的祖國,希望為秦做內應,幫秦國滅掉鄭國。當時秦東出之路被晉國阻礙,想要進入中原,秦急需一個東方的基地,恰巧這時晉文公還“卒”了,晉國正忙著治喪。于是利令智昏的秦繆公拒絕了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見,發兵東征,決心隔著晉國,打下東方的鄭國。
但勞師遠征,消息哪能做到滴水不漏?于是孟明視沒到鄭國,便不得不承認偷襲計劃流產了,本來這也沒什么,但立功心切的孟明視回國途中順道滅了滑國,這就惹惱了滑國的宗主國晉國,當時晉國正在為晉文公治喪,整個國家都齊心哀悼帶領晉國走向霸主地位的明主。
(圖)孟明視,秦穆公的主要將領
正是眾志成城的時候,在這個當口聽說晉國被人欺負到家門口了,群情激奮。當時國家軍隊穿的都是白色喪服,晉國緊急出兵已經來不及準備戰服了,所以直接把白衣染成黑色就當軍裝,在殽山伏擊秦軍,秦軍的結局是“無一人得脫。”孟明視也成了俘虜。
后來孟明視被放回,這時候就很好體現出秦繆公的領導素養了,秦繆公不但沒有怪罪孟明視,反而深刻自己,承擔了戰敗的全部后果。孟明視感激涕零,兩年之后再次與晉國作戰,可惜又一次失利。戰敗之后,秦繆公依舊沒有責怪孟明視。
于是又過了兩年孟明視發誓要報秦繆公的知遇之恩,這次率兵渡過黃河之后,一把火把戰船全部燒毀,以誓死的決心,來與晉國作戰。結果與項羽有一拼,不但打敗了晉軍,還把晉國人打得連城都不敢出,以此報了殽之戰的仇恨。
這個渡河焚船的故事雖然不如項羽破釜沉舟那么有名,但這個故事里,不但有強大的決心、勇氣和堅決的態度,還有溫暖的知遇、報答,可以說蘊含的感情,更勝于項羽的故事。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 丨 彭濤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