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日本“神風特攻隊”的名字來源竟然和中國有關?

    很少人知道“神風”的起名來源于元世祖忽必烈的征服日本戰爭。

    以“神風”命名敢死隊其實也成為日本人在必敗的戰爭結局下為自己打氣的心態寫照。

    元世祖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隊出征日本。

    在日本通常被叫作“元寇”或“蒙古襲來”。這兩次征服戰爭盡管最終失敗,但其在宏觀歷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兩次戰爭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在阻止蒙古帝國和元朝擴張上所發揮的作用,使得它們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     (元世祖忽必烈。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很多小說中都被提及,并且“神風”這個詞也是由此而生的。

    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遭遇,這兩起失敗的入侵嘗試應該算是日本一千五百年來面臨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脅了。

    【出征原因】

    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臣服于蒙古人,但每次都被日本人輕蔑地拒絕了。

    敬酒不吃吃罰酒,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于是出兵征服日本不可避免。

    當然,忽必烈執意要控制日本,除了向天下昭告蒙古大可汗的權威外,還有許多更更為真實的想法。

    蒙古大汗雖富甲四方,可因為蒙古貴族對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財,蒙古帝國的財政時常捉襟見肘。

    忽必烈之前的兩位大可汗貴由和蒙哥都以揮霍無度著稱,他們購買奢侈品主要以貴金屬支付,對部分拖欠的債務甚至以未來的戰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激戰四年,這場蒙古人之間的內戰無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國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而日本在過去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口國,這個富裕的島國在急需硬通貨的蒙古貴族眼里無疑是塊肥肉。

    【第一次出征】

    其實,第一次出征日本時,南宋尚未滅亡,當時的蒙古當局僅僅控制了中國的北方,正集結重兵準備南征,所以,對日作戰的軍隊并不多,漢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占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

    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占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后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

    慘烈的戰斗進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后,在開始的戰斗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

    在相持了幾天后,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于是開始反擊。

    主要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沖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

    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后退回海灘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

    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國。

    ?     (元朝出征日本。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二次出征】

    第一次征服戰爭結束后,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日本人干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

    忽必烈在統一中國之后,他便著手準備第二次海上入侵。軍隊由中國各地,蒙古和高麗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陸作戰訓練,遠征軍的糧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征集,同時高麗和中國東南沿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制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鐮倉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

    公元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征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

    北方出海的艦隊于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達博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攻占了博多灣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殺,島上的建筑物也被盡被毀壞焚毀。

    六月上旬,南方艦隊抵達,兩支龐大艦隊在九州外海會合,之后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

    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墻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沖鋒。

    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墻。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

    北方艦隊剩余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

    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現在只得等死。

    三天后,日本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后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余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

    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標準把俘虜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漢人)免死后成為部民(賤民)。今天的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冢”的小山,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幸存者終于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范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真的是因為“神風”?】

    元軍艦隊之所以被臺風摧毀,可能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是在內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而當時負責造船的是高麗船工,他們可能由于元朝蒙古統治者在中國及高麗的殘酷壓迫,對于造船很反感,造船的漢人和高麗人故意使用錯誤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又一無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過倉促,未有充分準備海船,高麗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

    【出征失敗后?】

    五年后,忽必烈汗試圖再次出兵日本,但因國力潰乏而作罷。

    而日本,為了對付蒙古入侵而進行的全國范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于重壓之下,并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蒙古入侵也使得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借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后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里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后還有效。

    由于戰后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

    (更多秘密盡在這里,歡迎關注微博:中外名人之謎。微號:274799005)

    • 發表于 2016-08-06 00:00
    • 閱讀 ( 82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