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不談奇點和機器覺醒,人工智能究竟長啥樣?

    很明顯,人工智能的熱度正猶如窗外的天氣一般升溫,“人工智能是否將超越人類?”“奇點是否即將來臨?”的標題已經頻繁出現在電視,飛機雜志,餐桌,乃至街頭巷尾之間。可以理解,拜好萊塢所賜,眾多機器背叛人類的故事在先,在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一瞬,這種話題自然可以撩撥更多人的神經。

    不過,作為對人工智能握有最大解釋權的嚴肅學者和科學家而言,這種人為塑造的對立多少有些偏離事實。我參見過不少人工智能的論壇和會議,提問環節,當臺下觀眾急促而興奮地拋出“天眼何時誕生”的問題時,學者們大多流露出一副“抱歉哈,這不屬于我的研究范疇”的無奈神情。

    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講中,李開復也曾談到:“在這個新聞(AlphaGo)的熱度之下,有一點讓我覺得很可惜,大家對這個話題討論的重心都放在了人工智能是不是在模仿人腦,‘奇點’是否即將來臨這樣的問題上,卻沒有真正關注人工智能對我們的現實影響……我們需要更關注的事情是人工智能是今天能夠拿來用的工具,它能幫助人類解決問題,能取代重復性工作,創造商業價值。正因為這個理由,我認為我們今天進入了人工智能的黃金時代。”

    在我看來,對機器反烏托邦的遐想稱得上是某種惰性思維,畢竟人類大腦就是這么設計的,當類似“機器威脅人類”這種字眼進入大腦,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過濾器就是杏仁核,它總處于高度戒備狀態,找尋任何可能威脅生存的東西——沒錯,媒體最喜歡爭奪的就是杏仁核的注意,這也是為什么“壞消息”總比“好消息”更容易傳播的原因。

    事實上,在人工智能領域,真正的“好消息”是,它并不是一個多么高冷的存在,其著力點也并非完全“照抄”人腦思維模式,在現階段,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個利用計算機學習和模擬人類行為,試圖用自動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讓人類釋放更多可能性的工具。也就是說,它并未脫離麥克盧漢“技術是人類延伸”的經典定義。

    嗯,誰也無法否認,人工智能未來將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出現數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這也意味著,別把它關在象牙塔中的實驗室里,而要盡快轉變成惠及大眾的實用科技,這也是消除誤解的最佳方式。

    最近一個例子來自百度,7月28日,百度地圖首次向媒體開放了其位于廣東順德市的數據中心,并對外闡述了人工智能在地圖中的應用。通過這個例子,你或許多少能理解人工智能是未來幾年“O2O”,或者未來信息文明“水電煤”的意涵。

    人工智能+地圖

    拆解來看,如你所知,地圖應用背后是數據的采集與運用。

    先看采集。據百度地圖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劉玉亭介紹,百度地圖采集車使用的核心采集設備主要包括GNSS + IMU,成像系統,Lidar點云系統,車頂激光雷達的點云數據會描繪出包括車道線,地面噴漆,立面路牌,城市立交等在內的信息,精度能達到厘米級別,也就是 ADAS級別高精地圖數據采集。百度地圖也早已實現1人同時進行“駕車+采集”的工作模式,直覺便知,與傳統2人工作模式相比,1人模式無疑更為高效。

    再來看數據處理——事實上,在這一被人工智能技術充分惠及的環節,百度地圖正充分利用深度學習,圖像識別等在不少人眼中覺得“離現實很遠”的技術提升地圖數據生產中的自動化比例,目前外采團隊回傳數據中超過80%的工作都能自動處理,人工處理在百度地圖的數據加工中只占不到20%的比例,毫無疑問,這能讓地圖數據的更新頻次更高,從而保證準確與有效。

    嗯,百度地圖已在國內率先利用圖像識別等技術實現實采全景圖像自動化提取POI信息,全景路口放大圖,電子眼以及3D導航等數據。而倘若進一步剖釋,正如百度地圖總經理李東旻所言,百度地圖能夠借助圖像深度學習技術,讓機器從通用影像中自動識別道路特征,提取輪廓并繪制形狀,包括提取道路圖形標牌,地面車標,車道線以及文字標牌等三百多種各類人眼可見的信息。

    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已滲透進百度地圖的每一項基礎業務。李東旻就舉了兩個例子:譬如,在導航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對比用戶路線和規劃路線,找出差異,統計用戶最多的走法,得到局部經驗路線;再比如實時路況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位置大數據,結合深度學習模型,對實時擁堵狀態進行識別——不難發現,在某種程度上,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進階,百度地圖也已從一個單純的導航應用,逐漸進化成一個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出行平臺。

    其實追溯歷史,在BAT三巨頭中,最早看到地圖價值的就是百度,而誰都知道,在移動時代所謂“無定位,不場景”的遷徙過程中,作為虛實兩個世界重要的切換入口,地圖的作用只會愈加凸顯,而可以肯定,從導航向人工智能出行平臺的角色演變,無疑會令百度得到某種利好。

    提升地圖自動化效率的一大利好便是無人駕駛。無人車上路正在逐步照進現實,靠的就是背后搭載的這張“巨網”——高精度地圖。高精地圖能夠駕馭一些超出傳感器感知范圍的行為,更著眼于對遠距離的路徑判斷與規劃。有了超高效率的高精地圖數據生產工藝,相信其在無人車進擊之路上會走的更快。

    無形之物

    事實上,不難發現,將人工智能藏匿在不同領域深處,降低其使用門檻,從而走一條更為實用化的道路,一直為百度和李彥宏本人所擅長。無論是金融領域的智能投顧和風控,還是本質上是物流體系的外賣,亦或試圖連接諸多行業的度秘,都內嵌人工智能作為低調的隱形助手。

    這稱得上是某種順勢而為。你知道,在不少人眼中,與一百年前“電器化”過程頗為相似,人工智能即將迎來與其他行業井噴式的嫁接與落地,這也意味著,它將以更為務實的姿態蔓延到一個又一個行當。凱文·凱利就不止一次宣稱:人工智能會是下一個二十年顛覆人類社會的技術,其力量將堪比電與互聯網,我們將會看見舊有事物加入人工智能,產生千萬種不同結果。“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預測接下來 10000家創業公司的商業計劃:挑選一個領域并加入人工智能。”

    所以我的建議是,暫時忘掉“奇點”和“機器覺醒”吧,因為無論你是否愿意,作為一項日趨完善的工具,愈加實用化的人工智能注定將成為人類值得仰仗的利器,你我必須學會與它協作,正如投資人王煜全先生所言,我們已經來到一個不再單純是人與人交往,而是“人機”與“人機”協同互動進化的社會,有大量協同需求要與機器為伴,每個人必須提升自己所謂的“機器智商”。而與工業時代目力可及,可被體察的鋼鐵機器相比,如今“機器”的定義無疑更加飄忽,它們也許更習慣隱匿于無形。

    在我看來,這才是人工智能的真正意涵。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于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 發表于 2016-08-01 00:00
    • 閱讀 ( 69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