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無效的群發刪人信息肆意橫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往復不止,讓人不勝其擾。可謂是:
你方唱罷我上場
微信里竟測了智商
逃過了三姑和六姨
誰承想沒逃了客戶主管老板娘

終于在最新一輪刪人高峰來臨之際,機智的網友們揭竿而起,展開了一場解救智商的營救行動。或是當頭棒喝其無效幼稚,或是幽默提點各種有效手段,邏輯嚴密、條理清晰,那叫一個大快人心啊!
情緒是會影響人的基本判斷的,真的只是智商掏空這么簡單嗎?那么,
是什么驅使著人們在轉發?
先不論這段文字的正確性,這段文字傳達來兩個目的:
1、節約手機空間。
2、尋找拉黑自己的人并將其清除。
代價是轉發這樣病毒性的微信消息給所有的好友。
整個行為看起來就像是:
拿著喇叭通告所有好友:朋友們,讓一讓,我在尋找那些拉黑我的人,我要回擊其以刪除節約空間啦!
那么問題來了:
什么樣的心理動機強烈到不惜群發好友?
「投射認同」
不難發現,這條微信有刻意的偏激引導嫌疑。將“刪除好友”以偏概全的描述為“拉黑”。稍有經驗的人都知道,一段時間后,會自然積累一些不熟悉、不認識、無交集、無聯系的人。刪除好友幾乎是混跡微信圈人的常有之事。
“回擊拉黑自己的人”是被誘導的概念,轉發者無疑選擇了認同。
首先,轉發者被刺激、誘導出被人拉黑的不愉快體驗,繼而將這種不愉快體驗投射給下一個承接者,承接者認同這種不愉快體驗,進一步轉發。投射認同完成,并不斷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陸續造成大規模、大范圍的群體行為。大家都在體驗不滿,又不斷傳播不滿。
「負性關注」
在茫茫數百朋友中,可能潛在著將我拉黑的人,這件事情我無法容忍所以要不惜驚動所有朋友將其揪出。這是轉發者的感受。
可是從邏輯上說,在轉發之前,因為不知情,被拉黑的憤怒是不存在的。那么轉發行為無異于在本無憤怒的情況下主動尋找被拉黑的憤怒,然后在找到的時候,憤怒到:看被證實了吧!
再則,“被拉黑”是小概率事件。在大樣本的情況下,小概率事件有其必然性。“可能存在拉黑自己的人”是必然事件。
換句話說,“有人拉黑我”不就像“我認識的人當中肯定有人不喜歡我的人”一樣稀松平常嘛。
既然如此,那些主動群發消息以證實自己被拉黑的行為就有些自找沒趣了。畢竟更多朋友與其保持著雖不聊天卻依然默默關注的平凡而友好的關系。又何必把注意力局限在那些似乎不甚友好的關系中,被激惹起心中怒意,還投入情緒和精力予以回應呢?
不自覺將精力投注于不愉快體驗,由此總結出一些片面的負性經驗,并無意識主動尋求不愉快體驗,對負性經驗進行強化,形成強迫性重復。
不幸的人總是在重復不幸,痛苦的人總是在重蹈痛苦。可悲在于:竟是自找的......
「需要被認可的個人價值」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刪,那種被侵犯的感覺激起了憤怒,以致不惜群發揪出“真兇”。被刪究竟侵犯的是什么?
當一個人的個人價值依賴外在世界時,外在世界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其軒然大波。對他們而言,固定好友的組成帶來個人邊界的穩定感,那是我之為我的原因。被刪,則意味這自我存在邊界的破壞,是對自我的一種攻擊。你刪除我,就是否定我。否定我,我就不存在了。我都不存在了,群發一個消息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他們憤怒了。他們的憤怒里包含著依賴。
「最可能的假設」
除卻那些病理的解讀,最有可能的假設其實是:
月黑風高無人夜
天朗氣清真無聊
人之常情轉一轉
閑來無事吐吐槽
批:無事吃瓜可好
文:心盟-小丫 | 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奮斗吧咨詢狗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