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小時和鐘表是怎么來的?

    在人類的絕大部分歷史中,一直只有三種劃分,也就是日、月和年。到將近公元前四千年時,進入文明階段的古埃及人因為在溫飽之外總會干點什么,才覺得現有的即時方法太不精確了。

    古埃及的科學家們因此發明了小時。他們把一日劃分為24小時,這種劃分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他們又將24小時平分,白天12小時,黑夜12小時。

    為什么會出現12進位制?莫非是一位雙手六指的奇人發明的?

    是因為有凌晨和傍晚這兩段不屬于白天和黑夜的時段。古埃及人一樣根據手指頭的數目把一天分成十份,每份倆小時,再給凌晨一份傍晚一份,就這樣成了不倫不類的24小時制。

    小時平分法有個問題,隨著季節的變化,白天和黑夜的長短也會變化,古埃及人的解決辦法是將小時彈性化,夏天,白天的小時就比黑夜的小時長,冬天過來,各自的12小時不變。由于古埃及人堅持平等分配,使得小時這個新的時間最基本單位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人們不得不發明另外一樣東西:計時器。

    這就是sundial,也就是中文的日晷。真正的日晷要過了將近三千年才成型,早期的sundial是很簡單的根據太陽的影子來確定時間的工具,大致就是在地上插個棍來看看影子的長短。

    經過漫長的模糊歲月,到公元前六世紀,像樣的日晷出現了,據說是希臘人米利都的阿那克西米尼西發明的。但此時其他地區例如埃及和中國也有了類似的計時工具。中國在周朝時出現了最早的計時工具圭表,分兩部分,立在地上測日影的叫表,也就是華表的來歷,平放著測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圭,因為時間和太陽的影子有關,才有了光陰這個名稱。

    中國自古用百刻計時法,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到了漢代的時候,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這是吸收了傳入的古埃及的計時法。像圓盤那樣的日晷在此之前代替了圭表,成為主要的計時工具,也是舶來品。后來西學東漸,24小時制傳入中國,為了相對應,把原來的時辰稱為時或者大時,新來的hour就這樣被稱為小時。也為了相對應,一百刻被減了四刻變成九十六刻,每個時辰八刻,每小時四刻,才有了一刻之說。

    日晷讀起來就不易,制作起來也不易,要根據所在的緯度進行調整,還得隨著季節的變化進行調整。日晷無法精確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小時本身就不是個固定概念,而是隨著季節變長或變短。公元前127年左右,亞歷山大城的尼西亞的希帕霍斯提出把24小時固定住,后來亞歷山大城的克羅狄斯?托勒密進一步把一小時分為60分鐘,一天從正午開始,直到1925年才改為從子夜開始。

    但是約定成俗,各地的人們還是習慣沿用舊的不固定小時制,兩種計時方法并用了上千年,直到機械鐘表出現后,固定小時制才取代了不固定小時制,中國直到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之前,時辰一直是不固定的。

    日晷還有一個問題是晚上或者陰天下雨多云時無法計時,為解決這個問題,出現了clepsydra(水鐘),在中國被稱為漏刻。

    水鐘最早出現在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現存最早的實物證據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而文字證據可以往前推上千年,中國的漏刻則出現得很晚,同樣屬于舶來品。

    水鐘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不受氣候、白晝和季節的限制,比日晷要先進了一大步。到公元800年時,還有一種水鐘可以通過將一個金屬球掉到碗中的辦法來報時。

    水鐘同樣存在很多問題。水滴石穿,水鐘用得久了,出口就會很慢很慢地變寬,時間會越來越快。水還受氣候影響,天氣太熱了,水分會蒸發,時間就不見了,天氣太冷了,水會結冰,水鐘徹底不工作了。

    東漢張衡的渾天儀是在水鐘的基礎上的動力系統,后世又相繼出現了幾件類似的東西,到宋代蘇頌那里達到頂峰,出現了木偶報時的功能,但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在天文學上面的。

    西方的教堂全在市井之中,雞犬相聞之間有許多家教堂,禮拜的時間是固定的,總不能你先敲他后敲斷斷續續讓上帝他老人家聽到成什么樣子,某位僧侶在1275年發明了第一座機械鐘,這個機械鐘是由慢慢下滑的重物驅動的,幾個小時后重新設定,比水鐘精確多了,而且還有報時功能,告訴僧侶到了該敲鐘的時候了。

    公元1300年,擺輪出現了,分針也出現了,更加精確地報時。100多年后,螺旋彈簧開始在門鎖和手槍中使用,鐘表業引進了這項技術,于1430年制造出彈簧驅動鐘,鐘表的重量和體積大大地縮小,得以被人們攜帶,開始了鐘表的大眾化進程。

    彈簧驅動鐘毛病也很大,一開始走得快,然后越來越慢,因為能量消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條出現了,可以重新上緊以提供能量,一直使用到今天。

    有一天,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比薩地震了,比薩最著名的建筑是比薩斜塔,有一個人在塔上饒有興趣地看吊燈在地震中晃呀晃,還給自己把脈,計算吊燈晃一回的時間。這個人就是伽利略,他發現不管吊燈搖擺的距離怎么樣,從這頭晃到那頭的時間是一樣的。1656年荷蘭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據此設計出用擺取代重力齒輪的擺鐘,1675年威廉?克萊蒙特發明了錨式擒縱器。

    可是這東西拿到海上不管用,因為風浪本來就跟擺鐘一樣,惠更斯解決了這個難題,1674年他發明了起穩定作用的游絲,當即引起鐘表業的革命。惠更斯的游絲的穩定性沒有把握,1761年英國發明家約翰?哈瑞森將主彈簧和游絲連在一起,造出了既精確又方便攜帶的表,不僅能在船上使用,也能被戴在手腕上。這個設計就是今天機械表的基礎。

    鐘表一天24小時不停地走,還要準,屬于機械中最精確的一種。到1950年左右,石英表出現了,準確性超過了人工制造的機械。然后是原子鐘,準確性達到一千年慢一秒不到,這樣一來就沒有人能堅持到時鐘不準的那一天了。


    • 發表于 2014-01-02 00:00
    • 閱讀 ( 87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