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變白”的國際標準說法是“毛發褪色”。下面這個考古學證據,足夠可以回答毛發顏色的蛻變與身體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
2002年,英國考古學家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考古現象:做成木乃伊或者被埋葬了的死人,經過若干年以后,毛發也會變色。
毛發變色可以獨立于人類的生命歷程之外發生。由此足以證明,毛發褪色與人的健康狀況沒有關系。
人類毛發的顏色由兩種黑色素決定,一種是真黑色素,一種是褐黑色素。毛囊當中含真黑色素越多,頭發越黑。反之,就會變淺。基于純粹褐黑色素長出來的頭發,不是褐黑色,而是紅色。事實上,每個人的頭發當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褐黑色素。所以,我們的頭發在仔細辨認下都會看見紅色。當真黑色素偏少,褐黑色素居多的時候,頭發的顏色就會變成金黃色。
對頭發基本色素的化學研究表明,真黑色素的化學性能沒有褐黑色素穩定。當真黑色素遭遇化學氧化的時候,毛發當中的真黑色素就會減少。于是,就發生了毛發由深向淺的蛻變。這意味著,毛發褪色是由毛囊細胞的化學狀況決定的。
人體毛囊的化學狀況具有很強的遺傳性。而且,在通常情況下,它們都是穩定的。亞洲人天生就是黑頭發,一些歐洲人天生就是金黃頭發,還有一些美洲人天生就是紅頭發。這些都是先天的化學因素決定的。人在出生之后,后天的營養通常都能維持這些先天因素。同時,也能累積性地改變這些因素。其維持的一面是毛發保持出生時的本色,其改變的一面是使毛發褪色。
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頭發顏色都偏淺。我國通常把一個女孩很稚嫩,形容成“黃毛丫頭”,就是對這一現象的寫照。經過幾歲的生長發育之后,“黃毛丫頭”的頭發會越來越黑。這是因為,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攜帶真黑色素基因的細胞增殖得還不夠多。隨著年齡的增長,攜帶真黑色素基因的細胞會發生改變。先是使“黃毛丫頭”的頭發逐步變得烏黑發亮。40歲以后,真黑色素細胞的絕對數量開始減少,毛發開始褪色。
導致真黑色素細胞減少的原因至今還不是十分清楚。既有遺傳的原因,也有后天身體狀況改變的原因。但是,除了白化病、白癜風、惡性貧血、糖尿病、營養不良引起的毛發褪色或枯槁,暗示了我們的健康狀況之外,所有其它的頭發褪色都沒有向我們暗示任何身體的不良狀況。另有臨床調查證據表明,抽煙的人比不抽煙的人多4倍的概率會發生毛發褪色。電熱梳頭、化學洗發劑、頭皮炎癥、維生素和蛋白質缺乏,也會加快毛發褪色。
不過,毛發褪色,并不如我國古代所說“窮經”者必然“皓首”,更不如《諸病原候論》所言,血氣虛弱或腎氣虛損,會“令發變白”。我國曾有戲說言:“白頭發對革命無影響”。這實在是一句真話。人體毛囊細胞真黑色素減少雖然喻示了我們身體狀況的改變,但這種改變并不影響我們的健康。因此,我們不需要特別關注毛發褪色的問題。
由于毛發的顏色是由身體的化學狀況決定的,這就為我們用人工方法實現永久性染發提供了條件。但是,被永久染發的毛發只能限于現有的毛發,不能影響未長出來的新發。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改變新毛發顏色的方法。因此,除染色方法外,任何其他使白發變青的藥物方法都是欺詐。
(作者:張功耀)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